对于自己孩子的健康家长们常常特别关心,在有的幼儿1到2岁时会患上脑膜炎。当孩子患上病时,家长都特别担心害怕。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要问了细菌性脑膜炎严重嘛,这个病好治嘛,不必太过担心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的介绍细菌性脑膜炎的原因及治疗。
什么是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类严重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高。在充分考虑病原学特点和抗菌药物、药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抗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保证。
细菌性脑膜炎分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美国约80%是细菌性脑膜炎。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他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子发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脑膜炎较常见于1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除非有特殊的危险因素,成人患脑膜炎的机率少得多。在密切接触的人群中,如军事训练营,大学生宿舍,可出现双球菌性脑膜炎的小流行。
细菌性脑膜炎的原因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细菌感染而起的,而80%的细菌性脑膜炎由以下三类细菌感染所致,即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并且可寄生在人体鼻和呼吸道内而不产生危害。偶尔这些病原菌可在没有明确诱因条件下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也可由头颅穿通伤或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细菌性脑膜炎较易发生在嗜酒、脾切除术后、慢性耳和鼻感染患者,以及肺炎球菌肺炎和镰状细胞贫血患者。
较少见的致脑膜炎细菌有埃希大肠杆菌(结肠和粪便中可发现)和克雷白杆菌。这些细菌感染可发生在头颅损伤、脑或脊髓手术后、广泛的血液系统感染或医源性感染基础上。但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患者更易感染。有肾衰竭和服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较易发生利斯特细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较常见于1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除非有特殊的危险因素,成人患脑膜炎的机率少得多。在密切接触的人群中,如军事训练营,大学生宿舍,可出现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的小流行。
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
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其实很明显,只是很多时候,妈妈总是将它与其他小儿疾病混淆,所以往往忽视了脑膜炎的症状,这样很容易造成治疗不及时的问题。
婴儿早期阶段的症状包括:嗜睡、发烧、呕吐、拒绝饮食、啼哭增加,睡不安稳。
较大的患儿还可能出现:严重头痛、讨厌强光和巨大声音、肌肉僵硬,特别是颈部。
各年龄层的病例中,一般是出现初始症状后就会发生进行性嗜睡,偶尔也可能会出现昏迷或惊厥等症状。有些患有脑膜炎患儿也可能会出现特殊的皮疹(呈粉红或紫红色、扁平、指压不褪色)。
多数患者发病前1~7日已出现脑膜炎症状: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咽喉痛、呕吐,常伴发呼吸道疾患,颈项强直不一定有疼痛,但将颏部向下靠近胸部时,可引起疼痛或不能靠近。
成人可在24小时内陷入重危病态,儿童的病程进展甚至可以更短。在较大的儿童与成人中,意识状态从易激惹、错乱、昏沉、木僵逐步发展到昏迷。可出现抽搐发作与颅神经病变。常发生脱水,而血管性虚脱可导致休克,尤其多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时。两岁以下的儿童患脑膜炎可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烦躁、抽搐、高声哭叫,囟门紧张甚至凸出。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致颅腔扩大(脑积水)。1岁以下的婴儿脑膜炎不像青少年和成人,可以不出现颈项强直。
细菌性脑膜炎的预防
对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感染性特征,我们要有效地进行预防的话,首先一定要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统,应食用低脂肪、高纤维有营养的食谱,尽量避免吃糖和加工食物,维生素也很有作用。维生素A(每天2500~10000国际单位),复方维生素B(500毫克一天3次服用),维生素C(每天500~2000毫克)。
1、早期发现,就地隔离治疗。
2、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3、药物预防: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发热伴头痛;精神萎靡;急性咽炎;皮肤、口腔黏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对症用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
4、菌苗预防。
同时,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最基本方法是防止小儿受到结核菌感染,对小儿要做好预防接种,出生后即接种卡介苗,每隔3~4年复种,并避免接触结核病人。当小儿出现反复低热、咳嗽不易治愈时,应到医院拍胸片,如确定为肺结核应彻底治疗,以防向脑部扩散。如果小儿出现长期低热,精神状态发生改变,持续头痛、呕吐应到医院检查脑脊液,如果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要彻底、正规地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什么是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类严重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高。在充分考虑病原学特点和抗菌药物、药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抗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保证。
细菌性脑膜炎分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美国约80%是细菌性脑膜炎。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他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子发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脑膜炎较常见于1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除非有特殊的危险因素,成人患脑膜炎的机率少得多。在密切接触的人群中,如军事训练营,大学生宿舍,可出现双球菌性脑膜炎的小流行。
细菌性脑膜炎的原因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细菌感染而起的,而80%的细菌性脑膜炎由以下三类细菌感染所致,即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并且可寄生在人体鼻和呼吸道内而不产生危害。偶尔这些病原菌可在没有明确诱因条件下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也可由头颅穿通伤或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细菌性脑膜炎较易发生在嗜酒、脾切除术后、慢性耳和鼻感染患者,以及肺炎球菌肺炎和镰状细胞贫血患者。
较少见的致脑膜炎细菌有埃希大肠杆菌(结肠和粪便中可发现)和克雷白杆菌。这些细菌感染可发生在头颅损伤、脑或脊髓手术后、广泛的血液系统感染或医源性感染基础上。但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患者更易感染。有肾衰竭和服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较易发生利斯特细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较常见于1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除非有特殊的危险因素,成人患脑膜炎的机率少得多。在密切接触的人群中,如军事训练营,大学生宿舍,可出现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的小流行。
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
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其实很明显,只是很多时候,妈妈总是将它与其他小儿疾病混淆,所以往往忽视了脑膜炎的症状,这样很容易造成治疗不及时的问题。
婴儿早期阶段的症状包括:嗜睡、发烧、呕吐、拒绝饮食、啼哭增加,睡不安稳。
较大的患儿还可能出现:严重头痛、讨厌强光和巨大声音、肌肉僵硬,特别是颈部。
各年龄层的病例中,一般是出现初始症状后就会发生进行性嗜睡,偶尔也可能会出现昏迷或惊厥等症状。有些患有脑膜炎患儿也可能会出现特殊的皮疹(呈粉红或紫红色、扁平、指压不褪色)。
多数患者发病前1~7日已出现脑膜炎症状: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咽喉痛、呕吐,常伴发呼吸道疾患,颈项强直不一定有疼痛,但将颏部向下靠近胸部时,可引起疼痛或不能靠近。
成人可在24小时内陷入重危病态,儿童的病程进展甚至可以更短。在较大的儿童与成人中,意识状态从易激惹、错乱、昏沉、木僵逐步发展到昏迷。可出现抽搐发作与颅神经病变。常发生脱水,而血管性虚脱可导致休克,尤其多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时。两岁以下的儿童患脑膜炎可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烦躁、抽搐、高声哭叫,囟门紧张甚至凸出。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致颅腔扩大(脑积水)。1岁以下的婴儿脑膜炎不像青少年和成人,可以不出现颈项强直。
细菌性脑膜炎的预防
对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感染性特征,我们要有效地进行预防的话,首先一定要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统,应食用低脂肪、高纤维有营养的食谱,尽量避免吃糖和加工食物,维生素也很有作用。维生素A(每天2500~10000国际单位),复方维生素B(500毫克一天3次服用),维生素C(每天500~2000毫克)。
1、早期发现,就地隔离治疗。
2、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3、药物预防: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发热伴头痛;精神萎靡;急性咽炎;皮肤、口腔黏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对症用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
4、菌苗预防。
同时,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最基本方法是防止小儿受到结核菌感染,对小儿要做好预防接种,出生后即接种卡介苗,每隔3~4年复种,并避免接触结核病人。当小儿出现反复低热、咳嗽不易治愈时,应到医院拍胸片,如确定为肺结核应彻底治疗,以防向脑部扩散。如果小儿出现长期低热,精神状态发生改变,持续头痛、呕吐应到医院检查脑脊液,如果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要彻底、正规地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