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生活在平原的人来说,如果去高原地区很容易就会发生高原反应,常见的高原反应就是会感觉到缺氧,因为高处的空气比较稀薄氧气的含量比较少,而人一旦缺氧就会发生头晕,眼花,呕吐的现象,所以如果去高原地区前,一定要做好预防高原反应的措施,那么高原缺氧吃什么药比较好呢?
常用抗缺氧(抗高原反应)药物包括:红景天、冬虫夏草、沙棘、党参、黄芪、茯苓、人参、唐古特青兰、刺五加、灵芝等。国外普遍认为乙酰唑胺(醋唑酰胺)是急性高原反应的首选防治药物。至1994年止,在美国,乙酰唑胺是FDA批准的针对这一适应症的唯一药物。糖皮质激素、茶碱也可用以改善血氧饱和度,减轻急性高原反应症状。
目前药店或医院里抗缺氧(抗高原反应)药物、保健品很多,不乏鱼龙混杂。在这里一定要区分药物(药品)与保健品。药品配方的组成、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和病毒的严格检查和多年的临床观察,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保健品不需经过医院临床试验等便可投入市场。药品具有确切的疗效和适应证,不良反应明确;而保健品则没有这个过程,没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仅有辅助调节作用。最直观简捷的区分方法是药品有国家批准文号即“国药准字”;保健品则没有“国药准字”。
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因而形成了以低气压。缺氧、低温、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大风、干燥等为显著特点的高原气候。从低海拔地区来高原的游客,由于气候等方面的急剧变化,超过了正常人机体自动调节的限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约60%一100%的人均发生急性缺氧反应或者疾病,其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昏、心慌、气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胸闷、胸痛、疲乏无力、面部轻度浮肿、口唇干裂、鼻衄等。危重时血压增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昏迷状态。有的人出现异常兴奋如酩酊状态,多言多语,步态不稳,幻觉,失眠等。
由于高原缺氧而表现出的种种症状,医学上称为高原适应不全症。有的是暂时性的,只要适应一段时间,或者离开高原环境,人体机能即恢复正常,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据研究: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下无症状,3000米为反应临界高度,这一高度时的气候特点(气压、气温、太阳辐射等)与平原低地大不相同,游人到了这一新的环境,机体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才能适应;海拔3000-5000米之间可产生一系列缺氧症状,但大都无生命危险;海拔5000米为障碍临界高度";海拔5000-7000米机体不能完全代偿;海拔7000米为危险临界高度;海拔7000米以上机体不能代偿,为高山死亡带。但也有例外,有的人在海拔2000-3000米也难以完全适应,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缺氧反应,登山运动员在7000米以上仍能负重登山。
常用抗缺氧(抗高原反应)药物包括:红景天、冬虫夏草、沙棘、党参、黄芪、茯苓、人参、唐古特青兰、刺五加、灵芝等。国外普遍认为乙酰唑胺(醋唑酰胺)是急性高原反应的首选防治药物。至1994年止,在美国,乙酰唑胺是FDA批准的针对这一适应症的唯一药物。糖皮质激素、茶碱也可用以改善血氧饱和度,减轻急性高原反应症状。
目前药店或医院里抗缺氧(抗高原反应)药物、保健品很多,不乏鱼龙混杂。在这里一定要区分药物(药品)与保健品。药品配方的组成、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和病毒的严格检查和多年的临床观察,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保健品不需经过医院临床试验等便可投入市场。药品具有确切的疗效和适应证,不良反应明确;而保健品则没有这个过程,没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仅有辅助调节作用。最直观简捷的区分方法是药品有国家批准文号即“国药准字”;保健品则没有“国药准字”。
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因而形成了以低气压。缺氧、低温、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大风、干燥等为显著特点的高原气候。从低海拔地区来高原的游客,由于气候等方面的急剧变化,超过了正常人机体自动调节的限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约60%一100%的人均发生急性缺氧反应或者疾病,其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昏、心慌、气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胸闷、胸痛、疲乏无力、面部轻度浮肿、口唇干裂、鼻衄等。危重时血压增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昏迷状态。有的人出现异常兴奋如酩酊状态,多言多语,步态不稳,幻觉,失眠等。
由于高原缺氧而表现出的种种症状,医学上称为高原适应不全症。有的是暂时性的,只要适应一段时间,或者离开高原环境,人体机能即恢复正常,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据研究: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下无症状,3000米为反应临界高度,这一高度时的气候特点(气压、气温、太阳辐射等)与平原低地大不相同,游人到了这一新的环境,机体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才能适应;海拔3000-5000米之间可产生一系列缺氧症状,但大都无生命危险;海拔5000米为障碍临界高度";海拔5000-7000米机体不能完全代偿;海拔7000米为危险临界高度;海拔7000米以上机体不能代偿,为高山死亡带。但也有例外,有的人在海拔2000-3000米也难以完全适应,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缺氧反应,登山运动员在7000米以上仍能负重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