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在现代社会发病率越来越高的精神类疾病,而患上抑郁症之后,患者的身体和心灵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对于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还有可能会出现自残和自杀的倾向。青少年也是发生抑郁症的高发人群,青少年发生抑郁症之后应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而青少年抑郁症容易被治好吗?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里病症。多是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引起的,青少年抑郁应广泛引起家长的重视,精神科专家董淑娟提醒,若青少年抑郁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一、青少年抑郁症的生理表现
以各种身体不适为主要特征。儿童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情绪的变化,从而以各种躯体症状来就诊。但在成年人抑郁症中常见的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却不常见,而腹部疼痛、头痛等表现更为突出。一些患儿也会出现遗尿,少数患儿甚至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的表现。另外,有研究表明儿童抑郁症的患儿幻觉体验较成人更为明显,这可能与他们思维不成熟,情感体验不深刻有关。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表现
抑郁的心理表现常体现为情感低落、心境恶劣;自我评价低、自卑及无助感甚至逐渐产生自杀观念。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往往情绪波动大,除自卑外更多的表现为悲伤、易激惹。而且,由于他们的思维未完全成熟,无法将这些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有时难以发现,或是易与青春期正常情绪混淆。
三、青少年抑郁症的行为表现
研究表明,儿童抑郁情绪有时不一定通过言语表现出来,而会表现为发脾气、易激怒或经常哭泣、不接受安抚等。其他如行为改变、学习成绩下降、上学障碍、与父母及同伴关系障碍等等也会出现。
四、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且遗传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孩比男孩抑郁更易受遗传影响,青少年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于儿童。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异与儿童青少年抑郁有明显的关系。而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则可能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3、社会关系
研究表明,与周围同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抑郁有较高的联系。
4、应激生活事件
健康状况、家庭或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也可能引起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五、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
根据2015年更新的英国N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指南所述,评估抑郁的儿童或青少年时,通常应考虑可能的合并症,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社会、教育和家庭背景。基层医疗机构、学校及社区相关人员应该接受训练以便及早的发现及评估抑郁症状。同时,如果要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应注意其父母自身的精神问题。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里病症。多是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引起的,青少年抑郁应广泛引起家长的重视,精神科专家董淑娟提醒,若青少年抑郁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一、青少年抑郁症的生理表现
以各种身体不适为主要特征。儿童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情绪的变化,从而以各种躯体症状来就诊。但在成年人抑郁症中常见的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却不常见,而腹部疼痛、头痛等表现更为突出。一些患儿也会出现遗尿,少数患儿甚至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的表现。另外,有研究表明儿童抑郁症的患儿幻觉体验较成人更为明显,这可能与他们思维不成熟,情感体验不深刻有关。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表现
抑郁的心理表现常体现为情感低落、心境恶劣;自我评价低、自卑及无助感甚至逐渐产生自杀观念。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往往情绪波动大,除自卑外更多的表现为悲伤、易激惹。而且,由于他们的思维未完全成熟,无法将这些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有时难以发现,或是易与青春期正常情绪混淆。
三、青少年抑郁症的行为表现
研究表明,儿童抑郁情绪有时不一定通过言语表现出来,而会表现为发脾气、易激怒或经常哭泣、不接受安抚等。其他如行为改变、学习成绩下降、上学障碍、与父母及同伴关系障碍等等也会出现。
四、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且遗传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孩比男孩抑郁更易受遗传影响,青少年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于儿童。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异与儿童青少年抑郁有明显的关系。而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则可能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3、社会关系
研究表明,与周围同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抑郁有较高的联系。
4、应激生活事件
健康状况、家庭或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也可能引起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五、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
根据2015年更新的英国N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指南所述,评估抑郁的儿童或青少年时,通常应考虑可能的合并症,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社会、教育和家庭背景。基层医疗机构、学校及社区相关人员应该接受训练以便及早的发现及评估抑郁症状。同时,如果要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应注意其父母自身的精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