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是非常少的,如果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发现蛋白质的含量超出了正常的150mg,就称为是蛋白尿。导致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患者身体异常的症状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就希望能自愈。那么,蛋白尿可以自愈吗?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能够造成蛋白尿的原因很多,有一些能够自愈,大多数是难以自愈的,比如肾小球、肾小管的疾病都能够造成蛋白尿,其中以肾小球疾病最为常见,微小病变型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急性肾炎等这些肾小球的疾病都能够造成蛋白尿,但是这些疾病是存在一定的比例能够自动痊愈的,比如急性肾炎绝大多数能够完全恢复,膜性肾病大概有30%的患者可以自发缓解,IgA肾炎也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有自愈的倾向,但是大多数的肾小球的病变是不能自愈的,肾小管的病变一般也难以自愈。
如何正确认识蛋白尿?
正常人尿液中可以有极少量蛋白,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阴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克(不同实验室可以有自己的正常参考值,我们研究所的正常参考值为<0.40克)。因此蛋白尿是指常规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克。
除了蛋白尿,还有“微量白蛋白尿”,所谓的“微量白蛋白尿”指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毫克之间,<30毫克为正常(不同实验室可以有自己的正常参考值,我们研究所的正常参考值为<17毫克),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0毫克以上,称之为“大量白蛋白尿”。
肾脏的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及其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球可以看作一团毛细血管组成的球体,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时,在压力的作用下,其中的水分、尿素氮、肌酐、葡萄糖、氨基酸、某些小分子蛋白质等小分子物质可以穿过血管(医学上称血液和尿液之间的血管壁屏障为“肾小球基底膜”)进入肾小球球囊腔,形成“原尿”。
原尿中的绝大部分水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被肾小管重吸收,最后形成我们看见的“终尿”,通过输尿管到膀胱,最终排到体外。
因此,当肾小球基底膜有病变(肾小球病变);肾小管本身有病变,不能重吸收小分子量蛋白;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过多,从血液中排出的小分子蛋白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尿中蛋白质排泄增多,形成蛋白尿。其中肾小球病变中尿中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病变性质和程度不同,尿蛋白定量可以有很大的变化。
此时,尿常规蛋白定性与尿蛋白定量之间有一定的有关系,尿常规蛋白“+”相当于每升尿液中蛋白质为0.3克(0.1~0.5克),“++”相当于每升尿液中蛋白质为1.0克(0.5~2.0克),“+++”相当于每升尿液中蛋白质为3.0克(2.0~5.0克),“++++”时每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在5.0克以上。
肾小管病变,尿中以小分子蛋白为主,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超过1.5克。由于尿常规主要检测的是尿中的白蛋白,因此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异常增多时,尿常规蛋白定性与尿蛋白定量不平行,也就是说尿常规蛋白定性为+、++、甚至阴性,而尿蛋白定量明显异常升高。
除了尿蛋白量多少不同外,尿蛋白也是由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组成,除了白蛋白外,也有一些大分子量蛋白质如补体3(C3)、α2-巨球蛋白,还有一些小分子量蛋白质如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溶菌酶等。尿中大分子量蛋白增多,提示肾小球病变较重,小分子量蛋白增多,提示合并肾小管损伤。
因此,判断有无蛋白尿,行尿常规检查就可以了,判断尿蛋白多少及尿蛋白量的变化需行24小时尿蛋白检测,同时还得注意尿蛋白的组成成分,肾脏病患者需行尿蛋白成分的检测。
能够造成蛋白尿的原因很多,有一些能够自愈,大多数是难以自愈的,比如肾小球、肾小管的疾病都能够造成蛋白尿,其中以肾小球疾病最为常见,微小病变型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急性肾炎等这些肾小球的疾病都能够造成蛋白尿,但是这些疾病是存在一定的比例能够自动痊愈的,比如急性肾炎绝大多数能够完全恢复,膜性肾病大概有30%的患者可以自发缓解,IgA肾炎也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有自愈的倾向,但是大多数的肾小球的病变是不能自愈的,肾小管的病变一般也难以自愈。
如何正确认识蛋白尿?
正常人尿液中可以有极少量蛋白,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阴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克(不同实验室可以有自己的正常参考值,我们研究所的正常参考值为<0.40克)。因此蛋白尿是指常规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克。
除了蛋白尿,还有“微量白蛋白尿”,所谓的“微量白蛋白尿”指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毫克之间,<30毫克为正常(不同实验室可以有自己的正常参考值,我们研究所的正常参考值为<17毫克),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0毫克以上,称之为“大量白蛋白尿”。
肾脏的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及其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球可以看作一团毛细血管组成的球体,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时,在压力的作用下,其中的水分、尿素氮、肌酐、葡萄糖、氨基酸、某些小分子蛋白质等小分子物质可以穿过血管(医学上称血液和尿液之间的血管壁屏障为“肾小球基底膜”)进入肾小球球囊腔,形成“原尿”。
原尿中的绝大部分水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被肾小管重吸收,最后形成我们看见的“终尿”,通过输尿管到膀胱,最终排到体外。
因此,当肾小球基底膜有病变(肾小球病变);肾小管本身有病变,不能重吸收小分子量蛋白;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过多,从血液中排出的小分子蛋白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尿中蛋白质排泄增多,形成蛋白尿。其中肾小球病变中尿中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病变性质和程度不同,尿蛋白定量可以有很大的变化。
此时,尿常规蛋白定性与尿蛋白定量之间有一定的有关系,尿常规蛋白“+”相当于每升尿液中蛋白质为0.3克(0.1~0.5克),“++”相当于每升尿液中蛋白质为1.0克(0.5~2.0克),“+++”相当于每升尿液中蛋白质为3.0克(2.0~5.0克),“++++”时每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在5.0克以上。
肾小管病变,尿中以小分子蛋白为主,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超过1.5克。由于尿常规主要检测的是尿中的白蛋白,因此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异常增多时,尿常规蛋白定性与尿蛋白定量不平行,也就是说尿常规蛋白定性为+、++、甚至阴性,而尿蛋白定量明显异常升高。
除了尿蛋白量多少不同外,尿蛋白也是由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组成,除了白蛋白外,也有一些大分子量蛋白质如补体3(C3)、α2-巨球蛋白,还有一些小分子量蛋白质如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溶菌酶等。尿中大分子量蛋白增多,提示肾小球病变较重,小分子量蛋白增多,提示合并肾小管损伤。
因此,判断有无蛋白尿,行尿常规检查就可以了,判断尿蛋白多少及尿蛋白量的变化需行24小时尿蛋白检测,同时还得注意尿蛋白的组成成分,肾脏病患者需行尿蛋白成分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