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出现跟操作者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器材污染、药物等因素有关,会表现出发热、寒战,置管部位红肿等症状,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必须及时拔除导管,给与抗生素治疗,同时营养治疗。下面咱们就来详细看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和治疗等情况。
病因
1.与操作者相关因素
常见有无菌操作不严或操作不当,如皮肤消毒不彻底、未经消毒的手与导管或导管处皮肤频繁接触,操作不当造成血中纤维蛋白在导管内表面形成纤维蛋白鞘等为病原菌的生长提供有利环境。
2.器材因素
导管材料不同是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的潜在因素之一;输液接头是被细菌污染的主要部位,是CRBSI的主要感染源;长时间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明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容易引起局部温暖潮湿,利于微生物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3.药物因素
脂肪乳剂、血浆、人体清蛋白、全肠外营养液等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若带菌的药物经导管输入,细菌就会停留于导管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4.患者相关因素
继发性血栓形成是导致CRBSI的危险因素之一。远处部位感染来源的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与导管内段接触后,细菌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常诱发导管外周发生血栓,为致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另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代谢能力低下,生理功能减退,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等也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大。
治疗
1.拔出导管,消毒导管处皮肤,勤换敷料。
2.抗生素治疗:在细菌培养获得结果之前,用广谱抗生素;明确感染病原体后,针对病原体使用药物。
3.支持治疗、营养治疗等。
预防
1.严格保证手部卫生清洁,选择最理想置管位置,皮肤消毒、输液接头处消毒,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
2.对年老体弱,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恶病质等免疫力极差的患者,应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保护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3.密切观察置管局部皮肤有无红肿、触痛、分泌物等,监测患者体温。
4.可疑CRBSI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出外周静脉留置针,评估中心静脉管拔出的必要性。
5.无菌纱布每48小时更换1次,透明敷料及输液头每7天更换1次,敷料潮湿、松动及时更换。
6.为减少全身毒性,抗菌药物使用结束后应进行抽吸而不是冲洗。
7.每天多次评估血管内导管的必要性,撤去非必要的导管。
病因
1.与操作者相关因素
常见有无菌操作不严或操作不当,如皮肤消毒不彻底、未经消毒的手与导管或导管处皮肤频繁接触,操作不当造成血中纤维蛋白在导管内表面形成纤维蛋白鞘等为病原菌的生长提供有利环境。
2.器材因素
导管材料不同是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的潜在因素之一;输液接头是被细菌污染的主要部位,是CRBSI的主要感染源;长时间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明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容易引起局部温暖潮湿,利于微生物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3.药物因素
脂肪乳剂、血浆、人体清蛋白、全肠外营养液等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若带菌的药物经导管输入,细菌就会停留于导管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4.患者相关因素
继发性血栓形成是导致CRBSI的危险因素之一。远处部位感染来源的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与导管内段接触后,细菌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常诱发导管外周发生血栓,为致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另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代谢能力低下,生理功能减退,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等也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大。
治疗
1.拔出导管,消毒导管处皮肤,勤换敷料。
2.抗生素治疗:在细菌培养获得结果之前,用广谱抗生素;明确感染病原体后,针对病原体使用药物。
3.支持治疗、营养治疗等。
预防
1.严格保证手部卫生清洁,选择最理想置管位置,皮肤消毒、输液接头处消毒,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
2.对年老体弱,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恶病质等免疫力极差的患者,应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保护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3.密切观察置管局部皮肤有无红肿、触痛、分泌物等,监测患者体温。
4.可疑CRBSI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出外周静脉留置针,评估中心静脉管拔出的必要性。
5.无菌纱布每48小时更换1次,透明敷料及输液头每7天更换1次,敷料潮湿、松动及时更换。
6.为减少全身毒性,抗菌药物使用结束后应进行抽吸而不是冲洗。
7.每天多次评估血管内导管的必要性,撤去非必要的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