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气滞是属于中医治疗范畴,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们都无法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病情状况,只是会常常的感到自己腹部疼痛,可以适当的去采取一些中药材来进行服用,随着自己的情绪波动太大以后就会让这种现象变得越发严重,所以患者就应该要早发现早治疗,坚持服用中药材。
肝郁气滞型胃痛
(1)病因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横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而致胃痛。
(2)表现胃脘疼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善太息,不思饮食,寐差.舌苔薄白,脉弦。
(3)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4)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郁气滞型痞满
(1)病因情志失和,气机乖乱,忧思太过则伤脾,恼怒太过则伤肝,肝脾气机郁滞,影响胃脘和降,升降失常,引发痞满。
(2)表现脘腹痞塞胀闷不舒,连及两胁,嗳气则舒,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3)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消脾。
(4)主方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汤加减。
肝郁气滞型呃逆
(1)病因肝气郁结,失于调达,以致肝气乘逆于胃,胃气上冲动隔而成呃逆。
(2)表现呃逆连声,胸胁胀满,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脘闷食少,舌苔薄腻,弦而滑。
(3)治则理气化痰,降逆止呃。
(4)主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肝郁气滞型腹痛
(1)病因抑郁恼怒,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气机不畅,气滞而痛;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胃不和,气机不利,腹气失于通降而发腹痛,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于腹中,脉络不通而致腹痛。
(2)表现腹部疼痛,胀满不舒,痛无定处,攻撑走窜,常引发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则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3)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郁气滞型胃痛
(1)病因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横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而致胃痛。
(2)表现胃脘疼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善太息,不思饮食,寐差.舌苔薄白,脉弦。
(3)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4)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郁气滞型痞满
(1)病因情志失和,气机乖乱,忧思太过则伤脾,恼怒太过则伤肝,肝脾气机郁滞,影响胃脘和降,升降失常,引发痞满。
(2)表现脘腹痞塞胀闷不舒,连及两胁,嗳气则舒,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3)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消脾。
(4)主方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汤加减。
肝郁气滞型呃逆
(1)病因肝气郁结,失于调达,以致肝气乘逆于胃,胃气上冲动隔而成呃逆。
(2)表现呃逆连声,胸胁胀满,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脘闷食少,舌苔薄腻,弦而滑。
(3)治则理气化痰,降逆止呃。
(4)主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肝郁气滞型腹痛
(1)病因抑郁恼怒,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气机不畅,气滞而痛;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胃不和,气机不利,腹气失于通降而发腹痛,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于腹中,脉络不通而致腹痛。
(2)表现腹部疼痛,胀满不舒,痛无定处,攻撑走窜,常引发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则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3)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