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这个词太专业了,很多人在看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个医学的专业词语,就是指认为的在血液中加入特殊的物质让血液凝固,当患者在口服避孕药的时候,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采集之前要被采集者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并且还要是空腹的。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偏高
1.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它的正常活动度为75%~100%。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小于40%可诊断急性重症肝炎。
2.凝血因子大部分均在肝细胞内合成。在肝脏功能正常时,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当肝脏实质受到损伤,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可呈不同程度的减低,常引起、淤血等临床表现,如如牙龈、鼻、青紫色淤痕等。
3.当是急性肝炎时,凝血酶原的活动度降低幅度并不明显。如果是重症乙肝患者,或者是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在做凝血酶原的活动度检测时,就会发现凝血酶原的活动度会明显降低,则就表明病情急剧加重,肝细胞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判断依据是: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小于40%,为肝细胞坏死的肯定界限。另外它也是判断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11~13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82—1.15
1.PT延长:
PT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或INR超过正常上限为延长。(1)凝血因子Ⅶ缺乏,使外源性凝血途径产生障碍。(2)凝血因子V、X、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使公共凝血途径产生障碍,如肝病、阻塞性黄疸、吸收不良综合征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3)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影响凝血,如凝血因子抗体存在、口服抗凝剂、肝素治疗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力增强,使凝血作用相对减弱,如原发性纤溶亢进症、DIC低凝期等。
2.PT缩短:
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凝血功能增强,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3.PT用于口服抗凝药用量的监护:
临床上,INR为2--4时是口服抗凝药治疗的合适范围;如果INR>4.5,提示应减少或停止用药。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偏高
1.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它的正常活动度为75%~100%。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小于40%可诊断急性重症肝炎。
2.凝血因子大部分均在肝细胞内合成。在肝脏功能正常时,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当肝脏实质受到损伤,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可呈不同程度的减低,常引起、淤血等临床表现,如如牙龈、鼻、青紫色淤痕等。
3.当是急性肝炎时,凝血酶原的活动度降低幅度并不明显。如果是重症乙肝患者,或者是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在做凝血酶原的活动度检测时,就会发现凝血酶原的活动度会明显降低,则就表明病情急剧加重,肝细胞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判断依据是: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小于40%,为肝细胞坏死的肯定界限。另外它也是判断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11~13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82—1.15
1.PT延长:
PT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或INR超过正常上限为延长。(1)凝血因子Ⅶ缺乏,使外源性凝血途径产生障碍。(2)凝血因子V、X、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使公共凝血途径产生障碍,如肝病、阻塞性黄疸、吸收不良综合征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3)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影响凝血,如凝血因子抗体存在、口服抗凝剂、肝素治疗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力增强,使凝血作用相对减弱,如原发性纤溶亢进症、DIC低凝期等。
2.PT缩短:
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凝血功能增强,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3.PT用于口服抗凝药用量的监护:
临床上,INR为2--4时是口服抗凝药治疗的合适范围;如果INR>4.5,提示应减少或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