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医比较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是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而且针灸不同的穴位能够治疗不同的疾病,但是在针灸的时候,一定要找靠谱的医生,不然就错穴位是很容易导致人半身不遂的,在针灸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舒服应立刻停止,那么针灸有哪些作用和禁忌呢?
针灸的作用
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2、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3、扶正祛邪,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灸法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3.灸治中,出现晕灸者罕见。若一旦发生晕灸,则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
4.施灸过程中,应防止艾火烧着衣物、被褥等。施灸完毕,必须将艾条或艾炷媳灭,以防发生火灾。对于昏迷、反应迟纯或局部感觉消失的病人,应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灸法的禁忌
1.禁灸病症: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2.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化脓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针灸的作用
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2、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3、扶正祛邪,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灸法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3.灸治中,出现晕灸者罕见。若一旦发生晕灸,则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
4.施灸过程中,应防止艾火烧着衣物、被褥等。施灸完毕,必须将艾条或艾炷媳灭,以防发生火灾。对于昏迷、反应迟纯或局部感觉消失的病人,应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灸法的禁忌
1.禁灸病症: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2.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化脓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