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我早就说
“我早就说”可能出现在孩子展现能力时,当父母说出“我早就说你能做好,只是你之前不用心”时,会让孩子有挫折感。总将孩子以前没做好的事拿出来比较,有翻旧帐的意味,虽然仍然肯定其能力,却也认为他其实早就能将事情做好,多少有点批评的味道。因此,这样的说话方式确有不妥,孩子会认为自己做好了没得到鼓励,而没做好的事情却一再被提起。
另外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父母多次告诫的事,孩子却仍然一犯再犯,于是父母便会说“我早就说,不要这样做”。其实,父母应该也能察觉到孩子是有意或无意地一再犯错,如果认为孩子是无心的,那就告诉自己“他是不小心的”,便能稍微降下怒火,而在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时,则可以既认真又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在多次提醒的情况下还犯下这个错误,让他练习自己说出原因,以达到修正的功效。如果孩子是有意犯错,则需要正视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否因平日受到忽略而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身心发展上有障碍。
关键词2:不行、不可以
这种情境经常在家中上演,许多大人主观上认定不好的事,都会直接跟孩子说“不可以”,但是却并未告诉孩子背后的原因。心理专家在此提醒各位父母,在说“不可以”前,应先清楚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比如跟孩子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对话:“这个卡通片要演30分钟,可是我们等一下就要吃饭了,该怎么办?”
另外,不妨用正向的提醒来代替负面的禁止,比如以“我们要先吃饭”来代替“不准看电视”。如果总是一味禁止,反而在提醒孩子要记得看电视,进而让孩子对被禁止的事更有兴趣。
关键词3:等一下
在和孩子说过“等一下”之后,父母往往就没有了下文,而且也不会留心自己说过这句话,但是孩子却是满心期待。不管“等一下再说”“等一下再买”,还是“等一下再跟你玩”,如果经常使用而又没有下文,那么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说话方式就会让孩子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忙碌时不妨采用反应式倾听,即先重复孩子的语意,然后表明自己在忙,比如:“看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呢!可是妈妈正在忙,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他自然也会尊重妈妈有事情要处理的状况。不过,在忙完后一定要记得去做刚刚允诺孩子的事情。
关键词4:你看你
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特别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词,很多时候可以稍微修正一下用法。有时,父母只是无心发出去耐性的语气词,脸上也伴随不满的表情,而孩子也知道自己做了惹父母生气的事。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进一步解释生气的原因,就会让孩子贬低自己。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开始萌芽的时候,而自尊来自正面经验的累积,切勿随便批评和嘲讽。如果父母压抑不住情绪,直接把情绪性话语扔向孩子,那么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愤怒和生气,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时间一久,就会贬低自我价值。因此,父母需要先安抚情绪和处理当时的事件,而不是先发泄个人的情绪。
此外,有时父母还会因为自己心烦,从而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请注意,不论自己不耐烦的原因是什么,只要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到孩子身上,就应诚实地告诉他原因,如果纯粹因为自己心烦,甚至要主动向孩子道歉。
关键词5:你一定要
当父母经常说出“你一定要”或“你应该
要”的话语时,不妨先省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是单纯的命令以获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还是将自己的期待加诸于孩子身上?如果确实是上述两种种心态之一,那么父母就要矫正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父母的附属品。控制与责骂虽然可得到即时性的效果,却会产生最大的后遗症。把孩子当作即将长大的成人,让他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是长久之针,这比单纯地命令他“一定要”更重要,以免孩子未来缺乏判断力,只知道盲从或因为反对而反对。
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玩完之后不懂得收拾玩具,便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先行提醒,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命令的口气容易让孩子有不被信任的感觉,这便是犯了“预期失败”的谬误。学龄前的孩子常将物品拟人化,有时使用他们的语言会使亲子互动沟通更有效。所以,改口问问问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么?”,或以孩子的语气说:“玩完玩具后,也要让玩具回家哦!”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对收拾玩具这件事就很容易接受。
关键词6:不要吵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请你记住,孩子的名字永远叫‘小孩’”。他们需要有时间、有空间去玩耍,而玩就是单纯的玩,不是为了学习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职,爸爸妈妈一定要接纳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游戏时自然会发出声音。再者来说,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比较缺乏活动空间,精力无法发泄,因此父母必须仔细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游戏空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请为孩子规划一段到户外跑跳的时间,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适的区域,既让孩子充分发泄精力,又不必担心被责骂。在已经得到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后,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声游戏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确地告诉他,可以玩游戏,但是不能妨碍到别人。如果孩子没有消耗精力的渠道,却又在正常发泄精力时一再被父母责骂,那只会摧毁他的自信心,因为他只是在单纯的游戏,却总是惹得父母不高兴。
“我早就说”可能出现在孩子展现能力时,当父母说出“我早就说你能做好,只是你之前不用心”时,会让孩子有挫折感。总将孩子以前没做好的事拿出来比较,有翻旧帐的意味,虽然仍然肯定其能力,却也认为他其实早就能将事情做好,多少有点批评的味道。因此,这样的说话方式确有不妥,孩子会认为自己做好了没得到鼓励,而没做好的事情却一再被提起。
另外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父母多次告诫的事,孩子却仍然一犯再犯,于是父母便会说“我早就说,不要这样做”。其实,父母应该也能察觉到孩子是有意或无意地一再犯错,如果认为孩子是无心的,那就告诉自己“他是不小心的”,便能稍微降下怒火,而在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时,则可以既认真又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在多次提醒的情况下还犯下这个错误,让他练习自己说出原因,以达到修正的功效。如果孩子是有意犯错,则需要正视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否因平日受到忽略而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身心发展上有障碍。
关键词2:不行、不可以
这种情境经常在家中上演,许多大人主观上认定不好的事,都会直接跟孩子说“不可以”,但是却并未告诉孩子背后的原因。心理专家在此提醒各位父母,在说“不可以”前,应先清楚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比如跟孩子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对话:“这个卡通片要演30分钟,可是我们等一下就要吃饭了,该怎么办?”
另外,不妨用正向的提醒来代替负面的禁止,比如以“我们要先吃饭”来代替“不准看电视”。如果总是一味禁止,反而在提醒孩子要记得看电视,进而让孩子对被禁止的事更有兴趣。
关键词3:等一下
在和孩子说过“等一下”之后,父母往往就没有了下文,而且也不会留心自己说过这句话,但是孩子却是满心期待。不管“等一下再说”“等一下再买”,还是“等一下再跟你玩”,如果经常使用而又没有下文,那么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说话方式就会让孩子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忙碌时不妨采用反应式倾听,即先重复孩子的语意,然后表明自己在忙,比如:“看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呢!可是妈妈正在忙,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他自然也会尊重妈妈有事情要处理的状况。不过,在忙完后一定要记得去做刚刚允诺孩子的事情。
关键词4:你看你
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特别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词,很多时候可以稍微修正一下用法。有时,父母只是无心发出去耐性的语气词,脸上也伴随不满的表情,而孩子也知道自己做了惹父母生气的事。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进一步解释生气的原因,就会让孩子贬低自己。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开始萌芽的时候,而自尊来自正面经验的累积,切勿随便批评和嘲讽。如果父母压抑不住情绪,直接把情绪性话语扔向孩子,那么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愤怒和生气,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时间一久,就会贬低自我价值。因此,父母需要先安抚情绪和处理当时的事件,而不是先发泄个人的情绪。
此外,有时父母还会因为自己心烦,从而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请注意,不论自己不耐烦的原因是什么,只要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到孩子身上,就应诚实地告诉他原因,如果纯粹因为自己心烦,甚至要主动向孩子道歉。
关键词5:你一定要
当父母经常说出“你一定要”或“你应该
要”的话语时,不妨先省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是单纯的命令以获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还是将自己的期待加诸于孩子身上?如果确实是上述两种种心态之一,那么父母就要矫正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父母的附属品。控制与责骂虽然可得到即时性的效果,却会产生最大的后遗症。把孩子当作即将长大的成人,让他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是长久之针,这比单纯地命令他“一定要”更重要,以免孩子未来缺乏判断力,只知道盲从或因为反对而反对。
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玩完之后不懂得收拾玩具,便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先行提醒,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命令的口气容易让孩子有不被信任的感觉,这便是犯了“预期失败”的谬误。学龄前的孩子常将物品拟人化,有时使用他们的语言会使亲子互动沟通更有效。所以,改口问问问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么?”,或以孩子的语气说:“玩完玩具后,也要让玩具回家哦!”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对收拾玩具这件事就很容易接受。
关键词6:不要吵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请你记住,孩子的名字永远叫‘小孩’”。他们需要有时间、有空间去玩耍,而玩就是单纯的玩,不是为了学习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职,爸爸妈妈一定要接纳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游戏时自然会发出声音。再者来说,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比较缺乏活动空间,精力无法发泄,因此父母必须仔细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游戏空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请为孩子规划一段到户外跑跳的时间,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适的区域,既让孩子充分发泄精力,又不必担心被责骂。在已经得到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后,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声游戏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确地告诉他,可以玩游戏,但是不能妨碍到别人。如果孩子没有消耗精力的渠道,却又在正常发泄精力时一再被父母责骂,那只会摧毁他的自信心,因为他只是在单纯的游戏,却总是惹得父母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