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分别都是有很多的,而且宝宝痢疾这种疾病在宝宝身上的发病率是很高的,所以正常情况之下这种疾病对于宝宝身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宝宝痢疾主要就是宝宝的肠道受到感染之后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通常会引起宝宝肚子疼,不想吃东西以及拉肚子等情况,所以一般宝宝患上痢疾之后都会是非常痛苦的。
宝宝的体质由于比较特殊,和常人比起来应该说是很脆弱的,所以在宝宝的初始发育阶段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困扰,而痢疾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一般宝宝生病之后,家人们是非常担心的,所以会立即送宝宝去治疗的。那么,下面就来说说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
小儿痢疾多发于夏秋季,为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证分虚实,辨分湿热孰重。实证,治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热重于湿,宜清肠解毒,用白头翁汤,湿重于热,宜清肠化湿,用芍药汤。
临床表现
(1)潜伏期:数小时~7天,,一般1-2天。
(2)普通型:起病急、高烧、大便每天10次以上,内有粘液脓血,便后有沉胀、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3)轻型:不发热或低热,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公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2~3天内病情好转。
(4)重型:每天大便数十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醇中毒,全身症状不重。
(5)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衰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见于24~36小时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
(6)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天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质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脓血交替出现。
治疗措施
1.清热化湿法:郑耀坪认为急性菌痢大多为湿热痢。用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菌痢60例,结果在体温恢复、主要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恢复、大便培养转阴、末梢血象好转和毒副作用等指标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复方新诺明,口服)。本方由白芍、黄芩、黄连、黄柏、槟榔、马齿苋、广木香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有清肠化湿、调和气血、通腑导滞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马齿苋等均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白芍有抑制痢疾杆菌、解痉止痛的作用;木香、槟榔增强肠蠕动,缓解胃肠胀气;槟榔还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炎性渗出物排出等作用。陈中洲用苦参薤白汤(苦参、薤白、山楂、当归、木香、甘草、白芍等)治疗痢疾78例,总有效率达95%。本方重用苦参,苦参清除肠中湿热。现代研究表明,苦参中含的苦参碱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薤白头辛通滑利,有温中通阳之功,能化秽浊之气;木香、当归行血调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之,共奏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之功。
2.寒温并用法:刘百祥等用加味椒艾丸治疗小儿菌痢101例,疗效满意。方为乌梅、艾叶、川椒、赤石脂、干姜、槟榔、黄芩、黄连等组成,全方寒温并调,具燥湿运脾,导滞清痢之功。现代医学研究,川椒、艾叶、干姜为胃动力药,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乌梅改变胃肠道酸碱度,不利细菌繁殖生长;黄连、黄芩对痢疾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产物,使之排于体外,减轻全身中毒症状。[3]马洪源采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具有调和肠胃之功的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取得良效。
3.中西医结合法:梁贯洲用止痢汤加甲氧苄氨嘧啶治疗菌痢472例。止痢汤(由干石榴皮、白头翁、黄柏各30g加水300ml,煎至100ml),每次30ml,1天3次口服;TMP每次0.2g,1天2次口服,2天为1疗程,未愈可再服1疗程。儿童酌减。止痢汤中石榴皮内含鞣酸,有固涩作用,体外试验时对痢疾杆菌有抑菌、杀菌作用,敏感率83.7%;白头翁含有白头翁素,有镇惊、镇痛、抗痉挛作用,对肠黏膜有收敛作用;黄柏清热解毒燥湿,二药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通过上面文章关于宝宝痢疾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应该已经了解到了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其实关于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有很多,这点从上文的介绍中便可以看出。了解到了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以后宝宝的成长发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们便可以及时地判断宝宝痢疾以及及时对宝宝痢疾采取正确的治疗。
宝宝的体质由于比较特殊,和常人比起来应该说是很脆弱的,所以在宝宝的初始发育阶段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困扰,而痢疾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一般宝宝生病之后,家人们是非常担心的,所以会立即送宝宝去治疗的。那么,下面就来说说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
小儿痢疾多发于夏秋季,为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证分虚实,辨分湿热孰重。实证,治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热重于湿,宜清肠解毒,用白头翁汤,湿重于热,宜清肠化湿,用芍药汤。
临床表现
(1)潜伏期:数小时~7天,,一般1-2天。
(2)普通型:起病急、高烧、大便每天10次以上,内有粘液脓血,便后有沉胀、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3)轻型:不发热或低热,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公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2~3天内病情好转。
(4)重型:每天大便数十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醇中毒,全身症状不重。
(5)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衰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见于24~36小时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
(6)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天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质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脓血交替出现。
治疗措施
1.清热化湿法:郑耀坪认为急性菌痢大多为湿热痢。用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菌痢60例,结果在体温恢复、主要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恢复、大便培养转阴、末梢血象好转和毒副作用等指标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复方新诺明,口服)。本方由白芍、黄芩、黄连、黄柏、槟榔、马齿苋、广木香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有清肠化湿、调和气血、通腑导滞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马齿苋等均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白芍有抑制痢疾杆菌、解痉止痛的作用;木香、槟榔增强肠蠕动,缓解胃肠胀气;槟榔还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炎性渗出物排出等作用。陈中洲用苦参薤白汤(苦参、薤白、山楂、当归、木香、甘草、白芍等)治疗痢疾78例,总有效率达95%。本方重用苦参,苦参清除肠中湿热。现代研究表明,苦参中含的苦参碱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薤白头辛通滑利,有温中通阳之功,能化秽浊之气;木香、当归行血调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之,共奏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之功。
2.寒温并用法:刘百祥等用加味椒艾丸治疗小儿菌痢101例,疗效满意。方为乌梅、艾叶、川椒、赤石脂、干姜、槟榔、黄芩、黄连等组成,全方寒温并调,具燥湿运脾,导滞清痢之功。现代医学研究,川椒、艾叶、干姜为胃动力药,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乌梅改变胃肠道酸碱度,不利细菌繁殖生长;黄连、黄芩对痢疾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产物,使之排于体外,减轻全身中毒症状。[3]马洪源采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具有调和肠胃之功的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取得良效。
3.中西医结合法:梁贯洲用止痢汤加甲氧苄氨嘧啶治疗菌痢472例。止痢汤(由干石榴皮、白头翁、黄柏各30g加水300ml,煎至100ml),每次30ml,1天3次口服;TMP每次0.2g,1天2次口服,2天为1疗程,未愈可再服1疗程。儿童酌减。止痢汤中石榴皮内含鞣酸,有固涩作用,体外试验时对痢疾杆菌有抑菌、杀菌作用,敏感率83.7%;白头翁含有白头翁素,有镇惊、镇痛、抗痉挛作用,对肠黏膜有收敛作用;黄柏清热解毒燥湿,二药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通过上面文章关于宝宝痢疾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应该已经了解到了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其实关于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有很多,这点从上文的介绍中便可以看出。了解到了宝宝痢疾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以后宝宝的成长发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们便可以及时地判断宝宝痢疾以及及时对宝宝痢疾采取正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