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中药材占了很大的份量,你了解败酱吗,它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如何食用,相信很多人都很感兴趣,下面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别名】
鹿肠(《本经》),鹿首、马草、泽败(《别录》),鹿酱(《药性论》),酸益(《日华子本草》),苦菜、苦蘵(《纲目》),野苦菜(《植物名实图考》),苦猪菜(《江西中药》),苦斋公(《四川中药志》),豆豉草、豆渣草(《重庆草药》),白苦爹、苦苴(《闽东本草》)。
【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
白花败酱
、
黄花败酱
或其近缘植物的
带根全草
。一般多在夏季采收,将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晒干。
【原形态】
①白花败酱,又名:胭脂麻。
【生境分布】
产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性状】
白花败酱的干燥全株,长短不等;根茎有节,上生须状细根。茎圆柱形,外表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被有粗毛。质脆,易拆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全株有陈腐的豆酱气,味苦。以干燥、叶多、气浓、无泥沙杂草者为佳。
【化学成份】
白花败酱含有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与根茎中含莫罗忍冬甙、番木鳖甙、白花败酱甙等。
【性味】
苦,平。
【归经】
入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外用:捣敷。
【注意】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附方】
①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各家论述】
①《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临床应用】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黄花败酱鲜叶适量,加生石膏0.5~1两共捣烂,再用1个鸭蛋清调匀,敷于肿痛处,24小时后取下。重者需敷2次。有并发症者加服20~50%黄花败酱草煎剂,每日3~4次,每次20~30毫升;或当茶饮。治疗200余例,90%的病例在局部敷药后24小时内症状消失,重症(包括有睾丸炎合并症的)患者在第2次敷药后一般症状也能消失。此外,本品对疖、痈、乳腺炎、淋巴管炎等也有效果。
【备注】
据《本草》记载,败酱应为上述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带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前者习用于北方;后者习用于南方。参见"苣荬菜"和"菥蓂"条。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通过对于败酱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常识。
【别名】
鹿肠(《本经》),鹿首、马草、泽败(《别录》),鹿酱(《药性论》),酸益(《日华子本草》),苦菜、苦蘵(《纲目》),野苦菜(《植物名实图考》),苦猪菜(《江西中药》),苦斋公(《四川中药志》),豆豉草、豆渣草(《重庆草药》),白苦爹、苦苴(《闽东本草》)。
【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
白花败酱
、
黄花败酱
或其近缘植物的
带根全草
。一般多在夏季采收,将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晒干。
【原形态】
①白花败酱,又名:胭脂麻。
【生境分布】
产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性状】
白花败酱的干燥全株,长短不等;根茎有节,上生须状细根。茎圆柱形,外表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被有粗毛。质脆,易拆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全株有陈腐的豆酱气,味苦。以干燥、叶多、气浓、无泥沙杂草者为佳。
【化学成份】
白花败酱含有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与根茎中含莫罗忍冬甙、番木鳖甙、白花败酱甙等。
【性味】
苦,平。
【归经】
入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外用:捣敷。
【注意】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附方】
①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各家论述】
①《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临床应用】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黄花败酱鲜叶适量,加生石膏0.5~1两共捣烂,再用1个鸭蛋清调匀,敷于肿痛处,24小时后取下。重者需敷2次。有并发症者加服20~50%黄花败酱草煎剂,每日3~4次,每次20~30毫升;或当茶饮。治疗200余例,90%的病例在局部敷药后24小时内症状消失,重症(包括有睾丸炎合并症的)患者在第2次敷药后一般症状也能消失。此外,本品对疖、痈、乳腺炎、淋巴管炎等也有效果。
【备注】
据《本草》记载,败酱应为上述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带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前者习用于北方;后者习用于南方。参见"苣荬菜"和"菥蓂"条。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通过对于败酱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