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钩吻吗,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对于一些疾病非常有帮助。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下。
【别名】
野葛(《本经》),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冶葛、胡蔓草(《南方草木状》),黄野葛(《千金方》),除辛(《蜀本草》),吻莽、断肠草(《梦溪笔谈》),黄藤、烂肠草(《纲目》),朝阳草(《生草药性备要》),大茶药、虎狼草(《岭南采药录》),梭葛草(《福建民间草药》),黄花苦晚藤(《广西药植图志,),黄猛菜(《广西中药志》),大茶藤、大炮叶(《中国药植图鉴》),苦晚公、荷班药(《岭南草药志》),发冷藤、大茶叶、藤黄(《广西药植名录》),大鸡苦蔓、羊带归、梭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
为马钱科植物
胡蔓藤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态】
常绿藤本,枝光滑。叶对生,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阔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柄长1.2厘米。3歧分枝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黄色;苞片2,小而狭;萼片5,分离,长约3毫米;花冠漏斗状,先端5裂,长1~1.6厘米,内有较淡的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为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毫米,直径6~8毫米,分裂为2个2裂的果瓣。种子多数,有翅。花期8~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的草丛或灌丛中。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化学成份】
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甲、丙、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性剧毒,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另报道福建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甲、子、卯、丁、戊;广东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子、卯、丁、戊。
【药理作用】
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对于大茶药和北美大茶药之化学与药理,卅年代我国学者有较详尽的研究。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其作用性质与北美钩吻中所含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逊,钩吻素寅对家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8毫克/公斤。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或切断迷走神经均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麻黄碱、印防已毒素亦无显着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对末梢性的神经肌肉装置,并无直接麻痹作用。钩吻素乙对连神经之离体膈肌,能抑制并停止其节律收缩,与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后直接刺激膈神经,仍能引起膈肌收缩。此外,在动物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
【毒性】
本品剧毒,根和叶(尤其是嫩叶)毒性最大。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致死。中毒时主要表现:①神经肌肉症状: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周围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昏迷等;②眼部症状:复视,视力减退,睑下垂,瞳孔散大等;③消化系症状: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④循环及呼吸系症状:早期心跳缓慢,以后加快,呼吸困难,呼吸麻痹,虚脱等。症状出现快慢,与服法有关。用根煎水或服新鲜嫩芽,症状多立即出现,服根者症状出现较慢,有2小时始出现者。解救方法: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及对症治疗。中药可用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灌服,蕹菜汁灌服或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黄糖灌服,细叶黄栀子(茜草科)加茅根煎水灌服。民间经验,用新鲜羊血乘热灌服解救,临床证实,确有效果。
【性味】
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消肿,止痛。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水洗或烟熏。
【注意】
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附方】
①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二钱,梅片四分,松香、雄黄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岭南草药志》)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从上文的阐述中我们对于钩吻的功效与作用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身体出现了什么不适的症状,可以用中药的方法去调理,中医治病的历史久远,可以放心食用。
【别名】
野葛(《本经》),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冶葛、胡蔓草(《南方草木状》),黄野葛(《千金方》),除辛(《蜀本草》),吻莽、断肠草(《梦溪笔谈》),黄藤、烂肠草(《纲目》),朝阳草(《生草药性备要》),大茶药、虎狼草(《岭南采药录》),梭葛草(《福建民间草药》),黄花苦晚藤(《广西药植图志,),黄猛菜(《广西中药志》),大茶藤、大炮叶(《中国药植图鉴》),苦晚公、荷班药(《岭南草药志》),发冷藤、大茶叶、藤黄(《广西药植名录》),大鸡苦蔓、羊带归、梭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
为马钱科植物
胡蔓藤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态】
常绿藤本,枝光滑。叶对生,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阔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柄长1.2厘米。3歧分枝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黄色;苞片2,小而狭;萼片5,分离,长约3毫米;花冠漏斗状,先端5裂,长1~1.6厘米,内有较淡的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为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毫米,直径6~8毫米,分裂为2个2裂的果瓣。种子多数,有翅。花期8~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的草丛或灌丛中。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化学成份】
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甲、丙、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性剧毒,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另报道福建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甲、子、卯、丁、戊;广东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子、卯、丁、戊。
【药理作用】
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对于大茶药和北美大茶药之化学与药理,卅年代我国学者有较详尽的研究。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其作用性质与北美钩吻中所含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逊,钩吻素寅对家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8毫克/公斤。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或切断迷走神经均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麻黄碱、印防已毒素亦无显着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对末梢性的神经肌肉装置,并无直接麻痹作用。钩吻素乙对连神经之离体膈肌,能抑制并停止其节律收缩,与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后直接刺激膈神经,仍能引起膈肌收缩。此外,在动物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
【毒性】
本品剧毒,根和叶(尤其是嫩叶)毒性最大。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致死。中毒时主要表现:①神经肌肉症状: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周围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昏迷等;②眼部症状:复视,视力减退,睑下垂,瞳孔散大等;③消化系症状: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④循环及呼吸系症状:早期心跳缓慢,以后加快,呼吸困难,呼吸麻痹,虚脱等。症状出现快慢,与服法有关。用根煎水或服新鲜嫩芽,症状多立即出现,服根者症状出现较慢,有2小时始出现者。解救方法: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及对症治疗。中药可用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灌服,蕹菜汁灌服或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黄糖灌服,细叶黄栀子(茜草科)加茅根煎水灌服。民间经验,用新鲜羊血乘热灌服解救,临床证实,确有效果。
【性味】
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消肿,止痛。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水洗或烟熏。
【注意】
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附方】
①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二钱,梅片四分,松香、雄黄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岭南草药志》)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从上文的阐述中我们对于钩吻的功效与作用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身体出现了什么不适的症状,可以用中药的方法去调理,中医治病的历史久远,可以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