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川乌头对于大多人来说已经是很熟悉了。但实际上,了解中药川乌头的功效与作用的人并没有多少,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
【别名】
川乌(《金匮要略》)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
乌头
(栽培品)的
块根
。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茎叶,然后将子根摘下,与母根分开,抖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乌头(《本经》)
【生境分布】
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野生种分布辽宁、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
干燥的子根,圆锥形,长1.5~3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细的纵皱纹,顶端有凹陷的芽痕,侧边常留有自母根摘寓的痕迹,下端尖,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质坚实,难折断,断面外层褐色,内面为灰白色,粉性,横切面有一多角形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炮制】
生川乌:拣去杂质,洗净灰屑,晒干。制川乌:取净川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漂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除去甘草、黑豆,晒晾,闷润后切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甘草6斤,黑豆10斤)。
【性味】
辛,热,有毒。
【归经】
①《要药分剂》:"入髀、命门二经。"
【功能主治】
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生,去皮尖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米用漫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二钱,增米作一中碗服。(《本事方》川乌粥法)
【临床应用】
用于粘膜表面麻醉:
根据乌头的理化特性及麻醉目的,制成不同剂型应用。㈠10%乌头酒精浸出液:选取个大质好的生川乌磨成细粉,按10%比例浸入70%酒精中,24小时过滤备用(宜新鲜配制,使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主要用于鼻腔及口腔粘膜。用时以棉片浸湿稍拧干,贴附于需要麻醉的部位,经5~10分钟即可手术。㈡乌头酒精稀释液:以10%乌头酒精加入蒸馏水或盐水配制成1.25%稀释液(新鲜配制)。用于眼,气管、食管表面麻醉,滴眼时患者有轻度疼痛或辣感,顷刻即消失,多能忍受。气管、食管麻醉按一般麻醉方法进行。5~10分钟后可施行手术。㈢乌头葡萄糖粉:以极细的乌头粉1分与葡萄糖粉9分混合即得.其麻醉效力较浸出液强大,不易失效。在食管镜、直达喉镜检壹时,以粉末置于镜上渐渐吞咽,麻醉效果颇佳。在鼻腔与口腔应用时,可用湿盐水棉片或棉棒蘸药粉直接涂于局部粘膜。对时间较长的眼部手术,也可将粉末少许撒于下睑结膜穹窿部,待其自溶。5~10分钟后可施行手术。使用上述三种剂型共观察138例,麻醉有效率达97.1%,其中85.5%手术中完全无痛,10.1%手术中有轻度疼痛而能顺利完成手术,1.4%在手术中较疼痛但仍能坚持完成手术。无效病例中以角膜异物最多,可能系麻醉深度不够,角膜感觉较其它组织敏感之故。应用中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备注】
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纲目》始明确区分,云:"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川乌头之栽培,始见于《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亦属野生之乌头。参见"草乌头"条。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侯宁极《药谱》《纲目》: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天雄、乌喙、侧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
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我们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药川乌头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别名】
川乌(《金匮要略》)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
乌头
(栽培品)的
块根
。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茎叶,然后将子根摘下,与母根分开,抖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乌头(《本经》)
【生境分布】
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野生种分布辽宁、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
干燥的子根,圆锥形,长1.5~3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细的纵皱纹,顶端有凹陷的芽痕,侧边常留有自母根摘寓的痕迹,下端尖,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质坚实,难折断,断面外层褐色,内面为灰白色,粉性,横切面有一多角形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炮制】
生川乌:拣去杂质,洗净灰屑,晒干。制川乌:取净川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漂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除去甘草、黑豆,晒晾,闷润后切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甘草6斤,黑豆10斤)。
【性味】
辛,热,有毒。
【归经】
①《要药分剂》:"入髀、命门二经。"
【功能主治】
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生,去皮尖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米用漫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二钱,增米作一中碗服。(《本事方》川乌粥法)
【临床应用】
用于粘膜表面麻醉:
根据乌头的理化特性及麻醉目的,制成不同剂型应用。㈠10%乌头酒精浸出液:选取个大质好的生川乌磨成细粉,按10%比例浸入70%酒精中,24小时过滤备用(宜新鲜配制,使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主要用于鼻腔及口腔粘膜。用时以棉片浸湿稍拧干,贴附于需要麻醉的部位,经5~10分钟即可手术。㈡乌头酒精稀释液:以10%乌头酒精加入蒸馏水或盐水配制成1.25%稀释液(新鲜配制)。用于眼,气管、食管表面麻醉,滴眼时患者有轻度疼痛或辣感,顷刻即消失,多能忍受。气管、食管麻醉按一般麻醉方法进行。5~10分钟后可施行手术。㈢乌头葡萄糖粉:以极细的乌头粉1分与葡萄糖粉9分混合即得.其麻醉效力较浸出液强大,不易失效。在食管镜、直达喉镜检壹时,以粉末置于镜上渐渐吞咽,麻醉效果颇佳。在鼻腔与口腔应用时,可用湿盐水棉片或棉棒蘸药粉直接涂于局部粘膜。对时间较长的眼部手术,也可将粉末少许撒于下睑结膜穹窿部,待其自溶。5~10分钟后可施行手术。使用上述三种剂型共观察138例,麻醉有效率达97.1%,其中85.5%手术中完全无痛,10.1%手术中有轻度疼痛而能顺利完成手术,1.4%在手术中较疼痛但仍能坚持完成手术。无效病例中以角膜异物最多,可能系麻醉深度不够,角膜感觉较其它组织敏感之故。应用中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备注】
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纲目》始明确区分,云:"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川乌头之栽培,始见于《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亦属野生之乌头。参见"草乌头"条。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侯宁极《药谱》《纲目》: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天雄、乌喙、侧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
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我们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药川乌头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