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酱是一种中药材,这类药物对疾病治疗上可以涉及很多个方面,所以在对蒟酱选择之前,一定要对它进行很好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下。
【别名】
枸酱(《汉书》),蒟子(《广志》),土荜拨(《食疗本草》),大荜拨(《成都县志》),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荖(《广东中草药》),芦子(《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胡椒科植物
蒟酱
的
果穗
。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一日后,纵剖为二,晒干。
【原形态】
蒟酱,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恶士、蒌藤(《纲目》)。
【生境分布】
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约3~6厘米不等,果柄长约2~4厘米,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化学成份】
根含β-谷甾醇。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附方】
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1.《唐本草》: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时将来,细而辛烈,或渭二种。交州、爱州人云,蒟酱人家多种,蔓生,子长大。谓苗为浮留藤。取叶合摈榔食之,幸而香也。又有荜拔,丛生,子细昧辛,烈于蒟酱,此当信也。
由以上对蒟酱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蒟酱对人体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可以改善人体的一些不好的症状,对人体是很有用的一种药材。
【别名】
枸酱(《汉书》),蒟子(《广志》),土荜拨(《食疗本草》),大荜拨(《成都县志》),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荖(《广东中草药》),芦子(《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胡椒科植物
蒟酱
的
果穗
。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一日后,纵剖为二,晒干。
【原形态】
蒟酱,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恶士、蒌藤(《纲目》)。
【生境分布】
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约3~6厘米不等,果柄长约2~4厘米,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化学成份】
根含β-谷甾醇。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附方】
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1.《唐本草》: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时将来,细而辛烈,或渭二种。交州、爱州人云,蒟酱人家多种,蔓生,子长大。谓苗为浮留藤。取叶合摈榔食之,幸而香也。又有荜拔,丛生,子细昧辛,烈于蒟酱,此当信也。
由以上对蒟酱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蒟酱对人体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可以改善人体的一些不好的症状,对人体是很有用的一种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