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豨莶这种中药材,我们应该要先了解它的药用价值和注意事项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关于豨莶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好好阅读一下,对食用有很大的帮助。
【别名】
稀莶草(《海上方》),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枚草(《唐本草》),猪膏草(《本草拾遗》),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莶(《纲目》),黄猪母(《医林纂要》),肥猪苗(《分类草药性》),母猪油(《现代实用中药》),亚婆针(《国药的药理学》),黄花草、猪母菜(《福建民间草药》),棉苍狼、粘强子(《江苏植药志》),粘不扎(《东北药植志》),棉黍棵(《山东中药》),绿莶草(《中药志》),大叶草(《中药材手册》),虾钳草、铜锤草(《广西中药志》),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闽南民间草药》),猪冠麻
【来源】
为菊科植物
腺梗豨莶、豨莶
或
毛梗豨莶
的
全草
。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原形态】
①腺梗豨莶
【生境分布】
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性状】
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
【化学成份】
腺梗豨莶含豨莶苦味质及生物碱。
【药理作用】
①抗炎作用
【炮制】
豨莶草:拣去杂质,除去残根与老梗,先抖下叶另放,将梗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制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黄酒化烊拌匀),俟酒吸干后,置蒸笼内蒸焖,取出晒至半干,再蒸至黑色为度。(每豨莶草100斤,用黄酒20斤)
【性味】
苦,寒。
【归经】
入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大剂1~2两);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注意】
阴血不足者忌服。
【附方】
①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活人方汇编》豨莶散)
【各家论述】
①《纲目》:"豨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临床应用】
治疗疟疾:取干豨莶草1~1.5两,每日2次煎服,连服2~3天。小儿递减。临床观察63例,结果症状控制者55例(当天控制23例,隔天控制24例,第3天控制8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87.3%。但有5例复发。
【备注】
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又名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唐本草》;1.《唐本草》:豨莶,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田野皆识之。猪膏莓,叶似苍耳,茎固有毛,生下湿地,所在皆有。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了关于豨莶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大家可以多学一点中草药的知识,这样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
【别名】
稀莶草(《海上方》),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枚草(《唐本草》),猪膏草(《本草拾遗》),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莶(《纲目》),黄猪母(《医林纂要》),肥猪苗(《分类草药性》),母猪油(《现代实用中药》),亚婆针(《国药的药理学》),黄花草、猪母菜(《福建民间草药》),棉苍狼、粘强子(《江苏植药志》),粘不扎(《东北药植志》),棉黍棵(《山东中药》),绿莶草(《中药志》),大叶草(《中药材手册》),虾钳草、铜锤草(《广西中药志》),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闽南民间草药》),猪冠麻
【来源】
为菊科植物
腺梗豨莶、豨莶
或
毛梗豨莶
的
全草
。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原形态】
①腺梗豨莶
【生境分布】
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性状】
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
【化学成份】
腺梗豨莶含豨莶苦味质及生物碱。
【药理作用】
①抗炎作用
【炮制】
豨莶草:拣去杂质,除去残根与老梗,先抖下叶另放,将梗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制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黄酒化烊拌匀),俟酒吸干后,置蒸笼内蒸焖,取出晒至半干,再蒸至黑色为度。(每豨莶草100斤,用黄酒20斤)
【性味】
苦,寒。
【归经】
入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大剂1~2两);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注意】
阴血不足者忌服。
【附方】
①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活人方汇编》豨莶散)
【各家论述】
①《纲目》:"豨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临床应用】
治疗疟疾:取干豨莶草1~1.5两,每日2次煎服,连服2~3天。小儿递减。临床观察63例,结果症状控制者55例(当天控制23例,隔天控制24例,第3天控制8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87.3%。但有5例复发。
【备注】
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又名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唐本草》;1.《唐本草》:豨莶,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田野皆识之。猪膏莓,叶似苍耳,茎固有毛,生下湿地,所在皆有。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了关于豨莶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大家可以多学一点中草药的知识,这样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