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白皮是一种中医中经常用到的药材,常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梓白皮的相关。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
梓
的
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
。根皮于春、夏两季挖采,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
【原形态】
梓(《本经》),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电木、木角豆、臭梧桐。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梓根白皮呈块片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厘米,宽2~3厘米,厚3~5毫米,皮片多呈卷曲状。外表栓皮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脱落的痕迹,但不具明显的皮孔,栓皮易脱落;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有细小的网状纹理;断面不平整,有纤维(即皮层及韧皮部纤维),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块大、厚实、内色黄者为佳。
【化学成份】
根皮含异阿魏酸、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酸。树皮含对-香豆酸、阿魏酸。
【性味】
苦,寒。
【归经】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杀虫。治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疮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附方】
①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啘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虽然梓白皮有着许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随便就可以食用的。我们要针对用者的自身情况来酌情用药。希望大家不要胡乱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
梓
的
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
。根皮于春、夏两季挖采,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
【原形态】
梓(《本经》),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电木、木角豆、臭梧桐。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梓根白皮呈块片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厘米,宽2~3厘米,厚3~5毫米,皮片多呈卷曲状。外表栓皮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脱落的痕迹,但不具明显的皮孔,栓皮易脱落;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有细小的网状纹理;断面不平整,有纤维(即皮层及韧皮部纤维),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块大、厚实、内色黄者为佳。
【化学成份】
根皮含异阿魏酸、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酸。树皮含对-香豆酸、阿魏酸。
【性味】
苦,寒。
【归经】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杀虫。治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疮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附方】
①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啘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虽然梓白皮有着许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随便就可以食用的。我们要针对用者的自身情况来酌情用药。希望大家不要胡乱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