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中药材占了很大的份量,你了解桐油吗,它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如何食用,相信很多人都很感兴趣,下面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别名】
桐子油(《纲目》)。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
油桐
的
种子所榨出的油
。
【化学成份】
从油桐子热压所得的桐油,是一种干性油(碘价157~170),以高温(200~250℃)加热,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胶,甚至完全固化。此特殊性质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桐油精的聚合,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
【毒性】
桐油毒性较大,临床都作外用,禁忌内服。中毒者均系误食(将桐油误当一般食油烹调菜肴)所致。据289例观察,误食后大多在2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最早者40分钟,少数在4小时左右。主要表现为恶心、频繁的呕吐;其次为腹痛,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四肢抽搐,手足麻木、发冷,呕血、便血,发烧;严重者出现昏迷和喉肌痉挛。实验室检查提示,部分病例的肾脏有轻度损害;并能加剧肝脏疾患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变。经及时救治均告恢复。此外,尚有因持续食入微量桐油(食油中掺有桐油)而引起亚急性中毒者。据52例报告,其临床表现较之上述急性中毒有如下不同之点:㈠胃肠症状轻;㈡全身症状明显,发热、气憋、手足发麻远多于急性中毒,且有下肢水肿、感觉减退、潮红灼热、心脏扩大等急性中毒者罕见的征象;㈢预后较严重,本组病例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性味】
甘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
探吐风痰。外用治疥癣,臁疮,汤火伤,冻疮皲裂。
【用法用量】
外用:涂擦、调敷或探吐。
【附方】
①治血风臁疮:㈠胡粉(煅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㈡船上陈桐油石灰(煅过)、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外科炎症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纲目》: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以上介绍的关于桐油的知识,相信大家对于桐油的认识又会多一点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食用桐油对身体进行调理和改善。
【别名】
桐子油(《纲目》)。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
油桐
的
种子所榨出的油
。
【化学成份】
从油桐子热压所得的桐油,是一种干性油(碘价157~170),以高温(200~250℃)加热,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胶,甚至完全固化。此特殊性质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桐油精的聚合,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
【毒性】
桐油毒性较大,临床都作外用,禁忌内服。中毒者均系误食(将桐油误当一般食油烹调菜肴)所致。据289例观察,误食后大多在2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最早者40分钟,少数在4小时左右。主要表现为恶心、频繁的呕吐;其次为腹痛,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四肢抽搐,手足麻木、发冷,呕血、便血,发烧;严重者出现昏迷和喉肌痉挛。实验室检查提示,部分病例的肾脏有轻度损害;并能加剧肝脏疾患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变。经及时救治均告恢复。此外,尚有因持续食入微量桐油(食油中掺有桐油)而引起亚急性中毒者。据52例报告,其临床表现较之上述急性中毒有如下不同之点:㈠胃肠症状轻;㈡全身症状明显,发热、气憋、手足发麻远多于急性中毒,且有下肢水肿、感觉减退、潮红灼热、心脏扩大等急性中毒者罕见的征象;㈢预后较严重,本组病例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性味】
甘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
探吐风痰。外用治疥癣,臁疮,汤火伤,冻疮皲裂。
【用法用量】
外用:涂擦、调敷或探吐。
【附方】
①治血风臁疮:㈠胡粉(煅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㈡船上陈桐油石灰(煅过)、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外科炎症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纲目》: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以上介绍的关于桐油的知识,相信大家对于桐油的认识又会多一点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食用桐油对身体进行调理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