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在中医学上属于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中药方剂。根据相关的一些医学研究上认为,这样的中药试剂十分的安全、有效,适合很多疾病的症状,下面就去认识下藿香正气散这种方剂吧。
【处方】
藿香(二钱),紫苏(去梗.一钱半),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处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甘草(炙)75克
【制法】
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备注】
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
藿香1钱,砂仁1钱,厚朴1钱,茯苓1钱,紫苏1钱,陈皮1钱,白术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之类。
【摘录】
《笔花医镜》卷一
【处方】
藿香1钱,川朴8分,甘草8分,茯苓2钱,制半曲1钱半,薄荷8分,陈皮1钱,苏梗1钱,白术8分,建曲1钱半,大腹皮1钱,豆豉1钱半。
【功能主治】
夏令外感风寒,身温无汗,吐泻交作者。
【摘录】
《温热经解》
【处方】
桔梗1钱,大腹皮1钱,紫苏1钱,茯苓1钱,厚朴(制)1钱,甘草(炙)5分,藿香1钱5分。
【功能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或霍乱泄泻,或作疟疾。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各家论述】
《冯氏锦囊秘录》:正气强旺则外无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则内无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内伤交作。以甘、桔、紫苏辛甘散其外邪;厚朴、大腹苦辛通其内滞;藿香为君主,内可和中,外可解表,统领诸剂成功,正气赖以复矣,故名藿香正气。
【摘录】
《内科摘要》卷下
【处方】
藿香1钱半,甘草(炙)5钱,腹皮5钱,白芷5钱,白术5钱,桔梗5钱,陈皮5钱,厚朴5钱。
【功能主治】
婴孩小儿,伤寒头痛,憎寒壮热,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泻虚肿,疳伤。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幼科证治大全》
【处方】
藿香叶、厚朴(制)、半夏(制)、甘草(炙)、苍术(米泔浸1宿,炒)、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
伤寒发呕。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半盏,加生姜3片,大枣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八
【处方】
大腹皮1两,白芷1两,茯苓1两,枳壳1两,羌活(去芦)1两,独活(去芦)1两,川芎1两,防风1两,半夏1两,荆芥1两,薄荷1两,桑白皮1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
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逆,霍乱吐泻,脏腑虚鸣,山岚瘴气,遍身虚肿;妇人胎前产后;小儿脾疳。
【用法用量】
每服5钱重,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如要汗,加连须葱白1根,同煎。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三六
【别名】
正气散、藿香正气汤
【处方】
大腹皮1两,白芷1两,紫苏1两,茯苓(去皮)1两,半夏曲2两,白术2两,陈皮(去白)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2两,苦梗2两,藿香(去土)3两,甘草(炙)2两半。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或内伤寒湿,夏伤暑湿,山岚瘴疟诸证。
【用法用量】
正气散(《伤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气汤(《金鉴》卷五十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藿香正气丸”(见《饲鹤亭集方》)。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凡受四时不正之气,憎寒壮热者,风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苏、藿香、陈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气胜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气;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则甘平之品耳,所以培养中气,而树中营之帜者也;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厚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使表无风寒,二物亦能发越脾气,故曰正气。
【临床应用】
1.胃肠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男性,14岁。1970年夏发病,症见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以四肢为着,先后住院三次,诊断为胃肠过敏性紫癜,此次复发症状同前。给予藿香正气散原方:剂后,恶心、呕吐、腹痛明显好转,能进饮食。5剂后症状大减,服10剂痊愈,迄今未再复发。
【摘录】
《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处方】
苏叶、土藿梗、桔梗、陈皮、茅术、厚朴、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蝉衣、甘草。
【功能主治】
痧喉。形寒发热,面若装朱,痧不出肌,即现上吐下泻,腹痛如绞,甚至发厥口噤,目闭神昏者。
【摘录】
《痧喉证治汇言》
使用藿香正气散来恢复注定不会是个太快的治疗过程,但是只要积极接受并乐观应对,肯定会有所改善的。对于一些疾病我们应该及早预防。
【处方】
藿香(二钱),紫苏(去梗.一钱半),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处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甘草(炙)75克
【制法】
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备注】
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
藿香1钱,砂仁1钱,厚朴1钱,茯苓1钱,紫苏1钱,陈皮1钱,白术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之类。
【摘录】
《笔花医镜》卷一
【处方】
藿香1钱,川朴8分,甘草8分,茯苓2钱,制半曲1钱半,薄荷8分,陈皮1钱,苏梗1钱,白术8分,建曲1钱半,大腹皮1钱,豆豉1钱半。
【功能主治】
夏令外感风寒,身温无汗,吐泻交作者。
【摘录】
《温热经解》
【处方】
桔梗1钱,大腹皮1钱,紫苏1钱,茯苓1钱,厚朴(制)1钱,甘草(炙)5分,藿香1钱5分。
【功能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或霍乱泄泻,或作疟疾。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各家论述】
《冯氏锦囊秘录》:正气强旺则外无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则内无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内伤交作。以甘、桔、紫苏辛甘散其外邪;厚朴、大腹苦辛通其内滞;藿香为君主,内可和中,外可解表,统领诸剂成功,正气赖以复矣,故名藿香正气。
【摘录】
《内科摘要》卷下
【处方】
藿香1钱半,甘草(炙)5钱,腹皮5钱,白芷5钱,白术5钱,桔梗5钱,陈皮5钱,厚朴5钱。
【功能主治】
婴孩小儿,伤寒头痛,憎寒壮热,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泻虚肿,疳伤。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幼科证治大全》
【处方】
藿香叶、厚朴(制)、半夏(制)、甘草(炙)、苍术(米泔浸1宿,炒)、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
伤寒发呕。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半盏,加生姜3片,大枣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八
【处方】
大腹皮1两,白芷1两,茯苓1两,枳壳1两,羌活(去芦)1两,独活(去芦)1两,川芎1两,防风1两,半夏1两,荆芥1两,薄荷1两,桑白皮1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
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逆,霍乱吐泻,脏腑虚鸣,山岚瘴气,遍身虚肿;妇人胎前产后;小儿脾疳。
【用法用量】
每服5钱重,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如要汗,加连须葱白1根,同煎。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三六
【别名】
正气散、藿香正气汤
【处方】
大腹皮1两,白芷1两,紫苏1两,茯苓(去皮)1两,半夏曲2两,白术2两,陈皮(去白)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2两,苦梗2两,藿香(去土)3两,甘草(炙)2两半。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或内伤寒湿,夏伤暑湿,山岚瘴疟诸证。
【用法用量】
正气散(《伤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气汤(《金鉴》卷五十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藿香正气丸”(见《饲鹤亭集方》)。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凡受四时不正之气,憎寒壮热者,风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苏、藿香、陈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气胜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气;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则甘平之品耳,所以培养中气,而树中营之帜者也;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厚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使表无风寒,二物亦能发越脾气,故曰正气。
【临床应用】
1.胃肠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男性,14岁。1970年夏发病,症见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以四肢为着,先后住院三次,诊断为胃肠过敏性紫癜,此次复发症状同前。给予藿香正气散原方:剂后,恶心、呕吐、腹痛明显好转,能进饮食。5剂后症状大减,服10剂痊愈,迄今未再复发。
【摘录】
《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处方】
苏叶、土藿梗、桔梗、陈皮、茅术、厚朴、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蝉衣、甘草。
【功能主治】
痧喉。形寒发热,面若装朱,痧不出肌,即现上吐下泻,腹痛如绞,甚至发厥口噤,目闭神昏者。
【摘录】
《痧喉证治汇言》
使用藿香正气散来恢复注定不会是个太快的治疗过程,但是只要积极接受并乐观应对,肯定会有所改善的。对于一些疾病我们应该及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