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发现的?
事实上,如今让人如雷贯耳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直到1989年才被正式命名的。而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医生还普遍认为胃病是压力或者辛辣引起的,没有人相信胃病会是细菌造成的。
1984年,两位澳洲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于发表了一篇关于“胃部不明弯曲杆菌”的论文,并通过自己亲自吞下细菌培养液的方式,最终证实了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之间的关系。此后十年间,学界才逐步转变了传统的观念。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了新的指南,承认大多数再发性消化性溃疡可能因幽门螺杆菌所致,建议使用抗菌素治疗。2005年,马歇尔和沃伦也因这一了不起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全球半数人口感染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0%的人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也就是差不多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感染。而在中国,据保守估计有超过60%的感染,远超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携带率(7-8%)。
大多数情况下,首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多在10岁以前),成人之后的感染相对少见(但也存在)。而主要的传染源可能来自于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粪-口(厕所里病菌可能会粘在牙刷上)途径,亲密接触、进食被污染食物和饮水都有可能传染。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城市饮用水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达4%,而且在蔬菜等食物表面也能检测到。
由于我国人民聚餐时没有分食的习惯,间接交换口水从而导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居高不下。一旦感染上了,如果不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陪伴您终生。
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胃癌?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来说,只能说这个细菌会增加得胃癌的风险性。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它定为人类一类致癌原。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也与幽门螺旋杆菌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在世界上庞大的感染人群中,最终会得胃癌的毕竟只是极少数。而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诱使胃癌发生,如家族遗传性、过量烟酒、不良饮食习惯等(腌制食品、高盐等)。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也不必过于惊慌。
诊断与治疗
目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C-14呼气检测仪+呼气检测口袋”。只需要吹气5分钟外,无其他任何不适。此外,幽门螺旋杆菌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有口臭,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治疗方法则是依靠抗生素,主要采用联合用药的“三联疗法”(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和奥美拉唑)或“四联疗法”(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来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程结束一段时间后,需要回到医院再次检测病菌的根除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C-14呼气检测”呈现阳性只是说明体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并不代表就一定患有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要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胃病,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胃镜检查和平日的症状来判断。
治还是不治,这是个问题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的确会增加慢性胃部疾病和肿瘤的风险,但是否需要进行根除治疗却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大部分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可能不会发病。而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也有可能发生诸多不可预知的后果,比如根除失败、复发、副作用、产生耐药性以及破坏消化道益生菌落等。此外,目前关于幽门螺旋杆菌还有很多未知的方面,有研究甚至发现它们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所以比较稳妥的建议是,平日没有消化疾病的健康人不必关心自己感染与否,国际上也不建议无故进行检查。治疗应谨遵医嘱,不自作主张。如果无临床症状,胃镜下也没有发现胃炎、溃疡等症状,检测HP为阳性是无需治疗的。很多人也许会终身带菌生存而无感,始终保持如常。
只有两类人推荐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患有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疾病;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治疗以后还会复发吗?
会。即使接受了根除治疗,且疗程结束后检测结果呈阴性,仍有相当比例的人会在一段时间后检测出重新感染的情况。其中的原因有:胃部病菌根除不完全,导致治疗后的检测结果呈现“假阴性”;幽门螺旋杆菌除了能生存在消化道,口腔也是其聚居的区域。即使胃部被清理,口腔里的病菌也可能会重新感染消化道;带有病菌的家人没有一同接受治疗,导致在生活过程中二次交叉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养成分餐制习惯。中国家庭大都实行共餐制,这种菌会粘在筷子上面。因此,每一碟菜就像“洗菌水”一样,共餐的一家人会通过这种方式染菌。定期消毒餐具;牙刷、水杯都用具定期更换,且最好不要放在卫生间里;喂孩子千万不要口对口,多数人都是在童年时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勤洗手、早晚刷牙、使用漱口水。总之,幽门螺旋杆菌并不可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早发现疾病才是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如今让人如雷贯耳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直到1989年才被正式命名的。而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医生还普遍认为胃病是压力或者辛辣引起的,没有人相信胃病会是细菌造成的。
1984年,两位澳洲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于发表了一篇关于“胃部不明弯曲杆菌”的论文,并通过自己亲自吞下细菌培养液的方式,最终证实了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之间的关系。此后十年间,学界才逐步转变了传统的观念。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了新的指南,承认大多数再发性消化性溃疡可能因幽门螺杆菌所致,建议使用抗菌素治疗。2005年,马歇尔和沃伦也因这一了不起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全球半数人口感染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0%的人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也就是差不多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感染。而在中国,据保守估计有超过60%的感染,远超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携带率(7-8%)。
大多数情况下,首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多在10岁以前),成人之后的感染相对少见(但也存在)。而主要的传染源可能来自于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粪-口(厕所里病菌可能会粘在牙刷上)途径,亲密接触、进食被污染食物和饮水都有可能传染。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城市饮用水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达4%,而且在蔬菜等食物表面也能检测到。
由于我国人民聚餐时没有分食的习惯,间接交换口水从而导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居高不下。一旦感染上了,如果不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陪伴您终生。
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胃癌?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来说,只能说这个细菌会增加得胃癌的风险性。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它定为人类一类致癌原。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也与幽门螺旋杆菌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在世界上庞大的感染人群中,最终会得胃癌的毕竟只是极少数。而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诱使胃癌发生,如家族遗传性、过量烟酒、不良饮食习惯等(腌制食品、高盐等)。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也不必过于惊慌。
诊断与治疗
目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C-14呼气检测仪+呼气检测口袋”。只需要吹气5分钟外,无其他任何不适。此外,幽门螺旋杆菌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有口臭,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治疗方法则是依靠抗生素,主要采用联合用药的“三联疗法”(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和奥美拉唑)或“四联疗法”(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来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程结束一段时间后,需要回到医院再次检测病菌的根除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C-14呼气检测”呈现阳性只是说明体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并不代表就一定患有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要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胃病,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胃镜检查和平日的症状来判断。
治还是不治,这是个问题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的确会增加慢性胃部疾病和肿瘤的风险,但是否需要进行根除治疗却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大部分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可能不会发病。而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也有可能发生诸多不可预知的后果,比如根除失败、复发、副作用、产生耐药性以及破坏消化道益生菌落等。此外,目前关于幽门螺旋杆菌还有很多未知的方面,有研究甚至发现它们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所以比较稳妥的建议是,平日没有消化疾病的健康人不必关心自己感染与否,国际上也不建议无故进行检查。治疗应谨遵医嘱,不自作主张。如果无临床症状,胃镜下也没有发现胃炎、溃疡等症状,检测HP为阳性是无需治疗的。很多人也许会终身带菌生存而无感,始终保持如常。
只有两类人推荐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患有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疾病;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治疗以后还会复发吗?
会。即使接受了根除治疗,且疗程结束后检测结果呈阴性,仍有相当比例的人会在一段时间后检测出重新感染的情况。其中的原因有:胃部病菌根除不完全,导致治疗后的检测结果呈现“假阴性”;幽门螺旋杆菌除了能生存在消化道,口腔也是其聚居的区域。即使胃部被清理,口腔里的病菌也可能会重新感染消化道;带有病菌的家人没有一同接受治疗,导致在生活过程中二次交叉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养成分餐制习惯。中国家庭大都实行共餐制,这种菌会粘在筷子上面。因此,每一碟菜就像“洗菌水”一样,共餐的一家人会通过这种方式染菌。定期消毒餐具;牙刷、水杯都用具定期更换,且最好不要放在卫生间里;喂孩子千万不要口对口,多数人都是在童年时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勤洗手、早晚刷牙、使用漱口水。总之,幽门螺旋杆菌并不可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早发现疾病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