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原则,中医治病也有自己的原则,中医讲究的是从整体出发,不能仅重视局部,这样就不能更全面和整体的帮助人们诊断疾病,不仅要帮助人们去除局部的病灶,还要从里到外的调节,从而进行整体的医治,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医学留下的宝贵文化,后人应该好好的学习和发扬光大,继承中医就给我们的财富,学习中医精神,那么,中医治病有什么原则呢?我们一起好好学习一下。
一.调整阴阳
《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从广义来说适用于治疗一切疾病。在具体运用上则有“盛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盛则泻其有余”,主要适用于因邪气实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胜。如阴邪盛,可出现“阴盛则寒”的寒证,其治则应是“寒则热之”,“治寒以热”,此时宜用温热性的阳药,来纠正阴之偏胜。反之,阳邪盛,可出现“阳盛则热"的热证,其治则应是”热则寒之“,”治热以寒“,此时宜用阴药纠正其阳之偏胜。
“虚则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予因正气虚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衰。如阴虚阳盛,常是由于机体的阴分不足,引起虚火上炎而致的虚热证,治则应是滋阴清热,常用六昧地黄丸之类;阳虚阴盛,常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引起阴寒过盛而致的虚寒证,治则应是益阳消阴,常用金匮肾气丸之类。中医常把前者叫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后者叫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二.表里互治(赃腑互治)
脏与腑相表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脏病可以影响腑,腑病也可以影响脏,故脏病可以从腑治,腑病也可以从脏治,脏腑同病,也可以脏腑同治。如里热证引起大便秘结致肺气壅塞时,可见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此时单治肺效果不佳,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采取表里互治法,用凉膈散泻大肠之热而清宣肺气。又如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用导赤散清心火而泻小肠之热,效果很好。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介绍我们知道,中医是从内到外,从表及里的医治,帮助人们进行阴阳调整,从表面的现象帮助你调整到整个身体的系统,从而达到阴阳和谐的效果,这样人们才能健康,才能不被外界的细菌侵入,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
一.调整阴阳
《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从广义来说适用于治疗一切疾病。在具体运用上则有“盛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盛则泻其有余”,主要适用于因邪气实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胜。如阴邪盛,可出现“阴盛则寒”的寒证,其治则应是“寒则热之”,“治寒以热”,此时宜用温热性的阳药,来纠正阴之偏胜。反之,阳邪盛,可出现“阳盛则热"的热证,其治则应是”热则寒之“,”治热以寒“,此时宜用阴药纠正其阳之偏胜。
“虚则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予因正气虚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衰。如阴虚阳盛,常是由于机体的阴分不足,引起虚火上炎而致的虚热证,治则应是滋阴清热,常用六昧地黄丸之类;阳虚阴盛,常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引起阴寒过盛而致的虚寒证,治则应是益阳消阴,常用金匮肾气丸之类。中医常把前者叫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后者叫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二.表里互治(赃腑互治)
脏与腑相表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脏病可以影响腑,腑病也可以影响脏,故脏病可以从腑治,腑病也可以从脏治,脏腑同病,也可以脏腑同治。如里热证引起大便秘结致肺气壅塞时,可见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此时单治肺效果不佳,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采取表里互治法,用凉膈散泻大肠之热而清宣肺气。又如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用导赤散清心火而泻小肠之热,效果很好。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介绍我们知道,中医是从内到外,从表及里的医治,帮助人们进行阴阳调整,从表面的现象帮助你调整到整个身体的系统,从而达到阴阳和谐的效果,这样人们才能健康,才能不被外界的细菌侵入,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