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中药对于治疗疾病是具有很好的效果的,不过在选择中药的时候也是要根据自己需求来进行选择,这样才会帮助我们很好的治疗疾病,附子是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但是很多朋友对于附子的一些功效并不了解,那么附子药用价值是什么呢?
1.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力量不够,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汤(干草、生姜降毒,杀附子毒,又增强回阳救逆效果,附子回阳较干姜迟缓,所以有的书讲,干姜偏走,附子偏守)。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2.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若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肾不主水而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肾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肾不纳气,呼吸急促,出多进少,虚喘;肾不温煦脾阳,脾肾阳虚,腹泻,久泻不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心阳虚,轻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温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卫阳不固,自汗不止,与黄芪一起用。
3.散寒止痛,即能温中,又能温经。广泛的温里散寒。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实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症就是温补阳气。
用于痹痛。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中药附子的作用(药理)
本品主含生物碱如乌头碱、次甲基乌头碱等,另含脂类、有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缺氧、抗体克、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痛、抗凝、抗血栓、抑制中枢等作用。所含乌头碱有毒,中毒时可见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以至死亡。
1.本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棍掌碱等。附子煎剂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强心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毒性愈低,其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其煎剂口服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消炎作用;所含乌头碱、乌头原碱有镇痛和镇静作用;附子煎剂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附子水溶部分能对抗休克时内毒素对心肌的抑制及血压的急剧降低作用。生附子能引起大鼠血压下降及心率减缓。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有促进血凝的作用。所含去甲基乌药碱能明显降低肾血流量,并使尿中钠排泄减少。乌头、附子和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粘膜和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产生瘙痒与热感,继而麻醉,丧失知觉。
2.本品有毒,内服不慎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多在服药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轻者,口、舌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胸部有重压感,呼吸紧迫;中度者,烦躁汗出,面色苍白,皮肤发冷,四肢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紊乱;重度者,口唇指端发绀,神志不清或昏迷,以至循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解救,轻度中毒,可用绿豆60g,黄连6g,甘草15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服或鼻饲;还可用蜂蜜50~120g,用凉开水冲服;严重中毒者,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救。
3.导致附子中毒的原因颇多,有药材品种不清、炮制方法不当、内服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以及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等多方面,而其中最为重要或多见的原因是煎煮时间过短所致。因此,凡附子作汤剂内服,必须煎至口尝无麻感为度,以免中毒。久煎除对镇痛、抗炎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外,并不影响强心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附子药用价值的一个介绍,大家如果需要选择这类药物就应该要对它的功效和作用做一个详细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的时候给身体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才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使用它会更好,这样也会更加有利于身体的发展。
1.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力量不够,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汤(干草、生姜降毒,杀附子毒,又增强回阳救逆效果,附子回阳较干姜迟缓,所以有的书讲,干姜偏走,附子偏守)。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2.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若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肾不主水而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肾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肾不纳气,呼吸急促,出多进少,虚喘;肾不温煦脾阳,脾肾阳虚,腹泻,久泻不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心阳虚,轻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温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卫阳不固,自汗不止,与黄芪一起用。
3.散寒止痛,即能温中,又能温经。广泛的温里散寒。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实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症就是温补阳气。
用于痹痛。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中药附子的作用(药理)
本品主含生物碱如乌头碱、次甲基乌头碱等,另含脂类、有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缺氧、抗体克、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痛、抗凝、抗血栓、抑制中枢等作用。所含乌头碱有毒,中毒时可见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以至死亡。
1.本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棍掌碱等。附子煎剂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强心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毒性愈低,其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其煎剂口服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消炎作用;所含乌头碱、乌头原碱有镇痛和镇静作用;附子煎剂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附子水溶部分能对抗休克时内毒素对心肌的抑制及血压的急剧降低作用。生附子能引起大鼠血压下降及心率减缓。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有促进血凝的作用。所含去甲基乌药碱能明显降低肾血流量,并使尿中钠排泄减少。乌头、附子和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粘膜和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产生瘙痒与热感,继而麻醉,丧失知觉。
2.本品有毒,内服不慎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多在服药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轻者,口、舌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胸部有重压感,呼吸紧迫;中度者,烦躁汗出,面色苍白,皮肤发冷,四肢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紊乱;重度者,口唇指端发绀,神志不清或昏迷,以至循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解救,轻度中毒,可用绿豆60g,黄连6g,甘草15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服或鼻饲;还可用蜂蜜50~120g,用凉开水冲服;严重中毒者,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救。
3.导致附子中毒的原因颇多,有药材品种不清、炮制方法不当、内服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以及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等多方面,而其中最为重要或多见的原因是煎煮时间过短所致。因此,凡附子作汤剂内服,必须煎至口尝无麻感为度,以免中毒。久煎除对镇痛、抗炎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外,并不影响强心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附子药用价值的一个介绍,大家如果需要选择这类药物就应该要对它的功效和作用做一个详细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的时候给身体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才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使用它会更好,这样也会更加有利于身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