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为大家总结了养生三字经,短小精悍的语句中浓缩了中医养生的精华,只要每天念一念,就能够轻松明白养生的方法。下面就带大家看一看吧!
吃洋葱,脑路通。
吃大蒜,降血脂。
蘑菇餐,防血栓。
吃鲜姜,血脂康。
木耳菜,降脂快。
菊花茶,降血压。
吃辣椒,消脂肪。
乌龙茶,减肥佳。
身材秀,吃土豆。
气血虚,吃荔枝。
葡萄甜,补血源。
要润肤,樱桃补。
常吃枣,不显老。
燕麦汤,皮肤光。
食蜂蜜,皮肤细。
萝卜汤,治胃胀。
枇杷果,治咳嗽。
吃苦瓜,胃火下。
吃芝麻,养头发。
要安神,吃枣仁。
要健脑,吃核桃。
吃苹果,益补肾。
养生经,要记清,
身体好,幸福定!
延伸阅读: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1.顺时摄养
顺时摄养,是指顺应四时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顺时摄养的基本要求为春季宜疏肝凉宣,夏季宜泻心补气,长夏宜健脾燥湿,秋季宜润肺温补,冬季宜温肾填精。明·高濂《遵生八笺》汇集历代养生理论,设“四时调摄笺”专论顺时养生,并在四时总论之后,分论了十二个月养生的“事宜”、“事忌”、“修养法”、“导引坐功图”等,使四季逐月养生程式化。
另外,《内经》还提出“一日分为四时”的观点,一日之中,早晨、中午、傍晚、入夜,人体阳气如四季春夏秋冬,有生发、旺盛、收敛、内藏等变化特点,故养生也要顺应昼夜阴阳消长规律,安排起居,摄养精神,锻炼身体,调节饮食等。特别是气功锻炼,更应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功法,或同一功法的不同阶段,在特定的时间练功,可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趋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内脏功能的调节。
2.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是指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技术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精神的调摄,将其视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即言:“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调神的具体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正确认识与完善自我、学会使用心理调节、立志修德养性等,其中最为常用的为心理调节方法,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备。”认为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而静养之要,重在节欲,即要求人们做到对一切声名物欲应有所节制,达到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医学入门·保养说》说:“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如果过分地贪求种种声名物欲,所欲不遂就会产生忧郁、失望、悲伤、苦闷、恼怒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只有少私寡欲,心静神藏,才可使脏腑气血和调,气机调畅,抗病力强,有利于延年益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太上老君养生诀》则提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究其实质,都在于降低人的需要,以减少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当然,中医养生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灵枢·师传》已认识到:“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量满足人对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的需求,使其心情舒畅,怡然喜悦。清静养神还可采用凝神敛思的方法,使心神专注于一点,排除杂念,消除烦恼,保持神思清静,并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每日烦恼不安,神不守舍,则易衰老。
另外,改变自己的认知,重新认识、评价自己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避免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已具有心理防御机制中合理化的意义,即当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从事某项工作失败时,为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并维护个人自尊,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开脱,自圆其说。其具体方法,一是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称之为“甜柠檬”心理;一是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不值得关注和争取,称之为“酸葡萄”心理。总之,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的还会再来,本属于你的东西,决不会与你失之交臂。应该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如此可使心灵摆脱烦恼,获得安谧。
(2)抑制外界刺激的侵入:首先可采用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到自信和愉快的事情上去。《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可借助音乐、歌舞、琴棋、书画、花鸟、垂钓、游览观光、运动锻炼等方法以转移情志,陶冶性情。对此,《理瀹骈文》强调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其次,可采用分解的方法,把一个个具体的烦恼分解开,一一予以解决,不要把不同的烦恼联系起来,把现在的烦恼与过去的烦恼联系起来,更不要和想象中未来的烦恼联系起来,或把一个烦恼看作另一个烦恼的原因或结果。另外,对于刺激和烦恼要做到不记忆、不思考、不联想,以尽可能地弱化烦恼。
吃洋葱,脑路通。
吃大蒜,降血脂。
蘑菇餐,防血栓。
吃鲜姜,血脂康。
木耳菜,降脂快。
菊花茶,降血压。
吃辣椒,消脂肪。
乌龙茶,减肥佳。
身材秀,吃土豆。
气血虚,吃荔枝。
葡萄甜,补血源。
要润肤,樱桃补。
常吃枣,不显老。
燕麦汤,皮肤光。
食蜂蜜,皮肤细。
萝卜汤,治胃胀。
枇杷果,治咳嗽。
吃苦瓜,胃火下。
吃芝麻,养头发。
要安神,吃枣仁。
要健脑,吃核桃。
吃苹果,益补肾。
养生经,要记清,
身体好,幸福定!
延伸阅读: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1.顺时摄养
顺时摄养,是指顺应四时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顺时摄养的基本要求为春季宜疏肝凉宣,夏季宜泻心补气,长夏宜健脾燥湿,秋季宜润肺温补,冬季宜温肾填精。明·高濂《遵生八笺》汇集历代养生理论,设“四时调摄笺”专论顺时养生,并在四时总论之后,分论了十二个月养生的“事宜”、“事忌”、“修养法”、“导引坐功图”等,使四季逐月养生程式化。
另外,《内经》还提出“一日分为四时”的观点,一日之中,早晨、中午、傍晚、入夜,人体阳气如四季春夏秋冬,有生发、旺盛、收敛、内藏等变化特点,故养生也要顺应昼夜阴阳消长规律,安排起居,摄养精神,锻炼身体,调节饮食等。特别是气功锻炼,更应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功法,或同一功法的不同阶段,在特定的时间练功,可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趋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内脏功能的调节。
2.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是指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技术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精神的调摄,将其视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即言:“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调神的具体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正确认识与完善自我、学会使用心理调节、立志修德养性等,其中最为常用的为心理调节方法,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备。”认为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而静养之要,重在节欲,即要求人们做到对一切声名物欲应有所节制,达到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医学入门·保养说》说:“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如果过分地贪求种种声名物欲,所欲不遂就会产生忧郁、失望、悲伤、苦闷、恼怒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只有少私寡欲,心静神藏,才可使脏腑气血和调,气机调畅,抗病力强,有利于延年益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太上老君养生诀》则提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究其实质,都在于降低人的需要,以减少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当然,中医养生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灵枢·师传》已认识到:“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量满足人对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的需求,使其心情舒畅,怡然喜悦。清静养神还可采用凝神敛思的方法,使心神专注于一点,排除杂念,消除烦恼,保持神思清静,并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每日烦恼不安,神不守舍,则易衰老。
另外,改变自己的认知,重新认识、评价自己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避免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已具有心理防御机制中合理化的意义,即当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从事某项工作失败时,为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并维护个人自尊,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开脱,自圆其说。其具体方法,一是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称之为“甜柠檬”心理;一是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不值得关注和争取,称之为“酸葡萄”心理。总之,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的还会再来,本属于你的东西,决不会与你失之交臂。应该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如此可使心灵摆脱烦恼,获得安谧。
(2)抑制外界刺激的侵入:首先可采用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到自信和愉快的事情上去。《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可借助音乐、歌舞、琴棋、书画、花鸟、垂钓、游览观光、运动锻炼等方法以转移情志,陶冶性情。对此,《理瀹骈文》强调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其次,可采用分解的方法,把一个个具体的烦恼分解开,一一予以解决,不要把不同的烦恼联系起来,把现在的烦恼与过去的烦恼联系起来,更不要和想象中未来的烦恼联系起来,或把一个烦恼看作另一个烦恼的原因或结果。另外,对于刺激和烦恼要做到不记忆、不思考、不联想,以尽可能地弱化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