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疼痛现象,常伴有情绪反应及防御反应,主要由于机械牵拉、化学性刺激、缺血性改变、电刺激等引起。下面是一些内脏痛的最新研究发现。
内脏痛概述
通常将内脏器官感觉分为3类:第一类器官没有任何感受特陛,包括肝、肺、肾等实质性器官;第二类器官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胃、小肠、胆道系统、输尿管和生殖器官等中空性器官,疼痛是唯一可以诱发的感觉,其传人纤维不仅可以调控脏器的生理性功能,且可感受伤害性刺激从而介导疼痛;第三类器官包括食管、结肠、直肠和膀胱等,它们既可产生非痛感觉(如膀胱排尿感和直肠排便感),还可感受伤害性扩张所引起的痛觉,此类器官易施加刺激且便于实验操作。内脏器官分布着不同的痛觉传人纤维,介导内脏痛的感受器一般认为是一些游离神经末梢。根据其对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点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内脏痛的感受器分为黏膜感受器、肌感受器和浆膜感受器。
内脏痛的特点有:①感觉模糊,定位不明确;②常伴随牵涉痛;③常伴随运动和/或自主性运动反射;④持续性内脏痛可引发痛觉过敏。FGID或CP出现病理性疼痛通常伴有内脏痛觉过敏和痛阈降低。痛阈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异常的伤害性反应在初级传人纤维(外周敏化)及脊髓和大脑(中枢敏化)引起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可塑性变化;由于痛阈降低,因此不管是伤害性还是非伤害性刺激均可引起FGID或CP患者长时间的、程度不同的内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内脏传入的中枢通路
1脑干的内脏信息传导通路
迷走神经早已被证实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有关。位于脑干的孤束核nucleusofthesolitary
tract,NST)除接受味觉信息传人外,还广泛接受舌咽、迷走神经的初级传人投射,此外NST还被证实是接受随舌咽、迷走两对脑神经传人的内脏、心血管伤害性信息的二级神经元所在地。脑桥臂旁核是内脏感觉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核团,它来自NST的纤维投射于臂旁外侧核的各亚核。NST与臂旁核在解剖学和电生理学上有广泛的纤维联系。有实验表明脑桥臂旁核除了接受NST的内脏信息传人外,可能还直接接受来自脊髓及三叉神经感觉核群的传人投射。
目前有关于臂旁核和丘脑之间的投射关系也有较深入的研究。经臂旁核中继的来自NST的味觉传人纤维主要终止于丘脑腹后核的小细胞部,而其他的一般内脏传人纤维则主要终止于丘脑腹基底核的外侧部。除此之外,臂旁核还向前脑的几个核厨(下丘脑和杏仁核等)发出纤维联系,电刺激臂旁核可引起此二核团的e-Fos表达,进一步说明内脏传人中枢通路较躯体传人中枢通路需经过更多层次的中继部位。
2岛叶与内脏信息传递
岛叶已被电生理学研究证实参与内脏信息的传递。根据Cechetto和Saper的研究,岛叶可分为3个感觉区:即味觉传人主要终止于吻侧岛叶的去颗粒部,此区的轻微损伤即可导致一定程度的味觉障碍;一般性的内脏传人主要终止于后颗粒部,胃肠道机械性感受器的激活可引起此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强烈发放;心肺反应性神经元位于岛叶的最尾侧部。利用辣根过氧化酶追踪技术也证实岛叶与丘脑腹基底核之间确实存在着纤维联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岛叶与内脏信息有联系,但它是否与内脏伤害性信息的感知有关,是否与前述的两类传导通路有直接的联系以及是否代表了内脏信息上行传递的最高中枢,尚有待于进一步深人研究。
内脏痛概述
通常将内脏器官感觉分为3类:第一类器官没有任何感受特陛,包括肝、肺、肾等实质性器官;第二类器官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胃、小肠、胆道系统、输尿管和生殖器官等中空性器官,疼痛是唯一可以诱发的感觉,其传人纤维不仅可以调控脏器的生理性功能,且可感受伤害性刺激从而介导疼痛;第三类器官包括食管、结肠、直肠和膀胱等,它们既可产生非痛感觉(如膀胱排尿感和直肠排便感),还可感受伤害性扩张所引起的痛觉,此类器官易施加刺激且便于实验操作。内脏器官分布着不同的痛觉传人纤维,介导内脏痛的感受器一般认为是一些游离神经末梢。根据其对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点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内脏痛的感受器分为黏膜感受器、肌感受器和浆膜感受器。
内脏痛的特点有:①感觉模糊,定位不明确;②常伴随牵涉痛;③常伴随运动和/或自主性运动反射;④持续性内脏痛可引发痛觉过敏。FGID或CP出现病理性疼痛通常伴有内脏痛觉过敏和痛阈降低。痛阈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异常的伤害性反应在初级传人纤维(外周敏化)及脊髓和大脑(中枢敏化)引起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可塑性变化;由于痛阈降低,因此不管是伤害性还是非伤害性刺激均可引起FGID或CP患者长时间的、程度不同的内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内脏传入的中枢通路
1脑干的内脏信息传导通路
迷走神经早已被证实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有关。位于脑干的孤束核nucleusofthesolitary
tract,NST)除接受味觉信息传人外,还广泛接受舌咽、迷走神经的初级传人投射,此外NST还被证实是接受随舌咽、迷走两对脑神经传人的内脏、心血管伤害性信息的二级神经元所在地。脑桥臂旁核是内脏感觉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核团,它来自NST的纤维投射于臂旁外侧核的各亚核。NST与臂旁核在解剖学和电生理学上有广泛的纤维联系。有实验表明脑桥臂旁核除了接受NST的内脏信息传人外,可能还直接接受来自脊髓及三叉神经感觉核群的传人投射。
目前有关于臂旁核和丘脑之间的投射关系也有较深入的研究。经臂旁核中继的来自NST的味觉传人纤维主要终止于丘脑腹后核的小细胞部,而其他的一般内脏传人纤维则主要终止于丘脑腹基底核的外侧部。除此之外,臂旁核还向前脑的几个核厨(下丘脑和杏仁核等)发出纤维联系,电刺激臂旁核可引起此二核团的e-Fos表达,进一步说明内脏传人中枢通路较躯体传人中枢通路需经过更多层次的中继部位。
2岛叶与内脏信息传递
岛叶已被电生理学研究证实参与内脏信息的传递。根据Cechetto和Saper的研究,岛叶可分为3个感觉区:即味觉传人主要终止于吻侧岛叶的去颗粒部,此区的轻微损伤即可导致一定程度的味觉障碍;一般性的内脏传人主要终止于后颗粒部,胃肠道机械性感受器的激活可引起此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强烈发放;心肺反应性神经元位于岛叶的最尾侧部。利用辣根过氧化酶追踪技术也证实岛叶与丘脑腹基底核之间确实存在着纤维联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岛叶与内脏信息有联系,但它是否与内脏伤害性信息的感知有关,是否与前述的两类传导通路有直接的联系以及是否代表了内脏信息上行传递的最高中枢,尚有待于进一步深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