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妇女出现精神忧郁、情志反乱、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主、频频哈欠等症状时,称为“脏躁”,此病若发生在孕期,亦称“孕悲”,若发病于产后,则可称为“产后脏躁”。
妇人“脏躁”是咋回事儿?如何预防?
一、诊断要点
1)病史详细询问家族史;了解生活史;掌握经、孕、生育史;特别是对本病第一次发作的状况(应有周详的记录),以及是否有类似的发作病史等,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临床表现女子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可诊断为“脏躁”。其临床特点是症状多变,发作往往有暗示性,且极富情绪化,故《金匮要略》云:“象如神灵所作。”有时患者自己所叙述的症状与实际检查往往不一致。
3)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4)检查可进行心理人格检测以及有关脑,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的检查,排除有关的器质性疾病,有助于本病诊断的成立。
二、心理疗法
脏燥的主要表现为精神情志改变,其病机涉及心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其病因多与患者的性格,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等条件有关,发病的诱因往往由精神刺激而起,故心理治疗对本病显得尤为重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医院,应让患者定期到心理专科进行治疗,一般而言,每个医生都应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咨询。
1)耐心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家庭状况,工作环境,职业性质,发病原因及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每一次接诊中,应做好病情的解释和思想工作,鼓励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减轻他们的悲伤与忧愁,增强患者自身的调适能力。
2)联系患者的家属和周围人群,指导他们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调护工作,尽量减少精神的刺激与压力。
3)必要时,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药物或物理刺激方面的暗示疗法。
三、预防及调护
1)加强妇女生理卫生的宣传与教育,普及妇女的科学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市级医院开设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专科,为广大妇女患者提供咨询,实为预防此类疾病发生之重要举措。
2)对有既往发病史的患者,应针对其体质,病情进行预防性调制,虚热者,清热补虚;血虚者,滋血柔润;气郁者,养肝疏导;津枯者,增液降火,防止复发。
3)本病重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生活护理,医生护士,必须有耐心和爱心,与家属配合,多方指导,具有预防复发和巩固疗效的双重作用(参前心理治疗)。
四、中药治疗
1)大多数脏躁或抑郁型患者处在一个肝郁不舒、心胆气虚的一个状态,本人常以逍遥散酌情加减治疗,结合定志小丸,更要添加活血化瘀、安神之品,如郁金、姜黄、龙齿、珍珠母等安神定志。不过病者万变,不可拘泥于一方,必须灵活加减,不失中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疗之理也。
妇人“脏躁”是咋回事儿?如何预防?
一、诊断要点
1)病史详细询问家族史;了解生活史;掌握经、孕、生育史;特别是对本病第一次发作的状况(应有周详的记录),以及是否有类似的发作病史等,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临床表现女子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可诊断为“脏躁”。其临床特点是症状多变,发作往往有暗示性,且极富情绪化,故《金匮要略》云:“象如神灵所作。”有时患者自己所叙述的症状与实际检查往往不一致。
3)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4)检查可进行心理人格检测以及有关脑,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的检查,排除有关的器质性疾病,有助于本病诊断的成立。
二、心理疗法
脏燥的主要表现为精神情志改变,其病机涉及心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其病因多与患者的性格,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等条件有关,发病的诱因往往由精神刺激而起,故心理治疗对本病显得尤为重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医院,应让患者定期到心理专科进行治疗,一般而言,每个医生都应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咨询。
1)耐心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家庭状况,工作环境,职业性质,发病原因及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每一次接诊中,应做好病情的解释和思想工作,鼓励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减轻他们的悲伤与忧愁,增强患者自身的调适能力。
2)联系患者的家属和周围人群,指导他们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调护工作,尽量减少精神的刺激与压力。
3)必要时,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药物或物理刺激方面的暗示疗法。
三、预防及调护
1)加强妇女生理卫生的宣传与教育,普及妇女的科学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市级医院开设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专科,为广大妇女患者提供咨询,实为预防此类疾病发生之重要举措。
2)对有既往发病史的患者,应针对其体质,病情进行预防性调制,虚热者,清热补虚;血虚者,滋血柔润;气郁者,养肝疏导;津枯者,增液降火,防止复发。
3)本病重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生活护理,医生护士,必须有耐心和爱心,与家属配合,多方指导,具有预防复发和巩固疗效的双重作用(参前心理治疗)。
四、中药治疗
1)大多数脏躁或抑郁型患者处在一个肝郁不舒、心胆气虚的一个状态,本人常以逍遥散酌情加减治疗,结合定志小丸,更要添加活血化瘀、安神之品,如郁金、姜黄、龙齿、珍珠母等安神定志。不过病者万变,不可拘泥于一方,必须灵活加减,不失中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疗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