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痣的出现其实就是痣细胞出现了脱色的情况,看上去就是痣的旁边慢慢淡化成白色的现象。有科学家表明,晕痣的出现和白癜风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不过晕痣出现的地方比较特定和范围较少。对于晕痣的治疗,一般的情况是利用激光或者手术治疗的方式。晕痣可发生在任何群体当中,主要的症状就是以痣为中心周围出现颜色淡化的情况,范围不会太大,并且中间有可能会出现淡红色的丘疹现象。
晕痣是指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此后痣本身也可褪色而皮损继续发展,又称离心性后天性白斑。临床表现为皮损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可单发或多发,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白色晕轮与色素痣可同时发生。
概述
系痣细胞痣周围出现脱色素晕,多属混合痣或皮内痣。外周脱色素晕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好发于青少年躯干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最后大多可消退。国内有报道巨大晕痣[1],中心痣外为9.0cm×4.8cm,周围白斑为0.4cm×1.0cm。部分患者血中有循环抗黑素细胞抗体,此抗体随晕痣消退而消失。据报道,患者经过青春期到60岁以后发生恶变的几率在0.8%~4.9%。对黑素的免疫排斥可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
晕痣在医学上称为离心性后天性白斑,1874年一个叫做Hebra的医生首先记载了以色痣为中心的白斑,直到1916年才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多认为晕痣是白癜风的一种,有时和白癜风同时发生。
晕痣可发生于老人,也可发生于小儿。它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偶尔见于头面部,发生于上肢者极罕见。其皮疹特点是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大小不一。白晕颜色均匀一致,可逐渐增大到硬币大小。白晕的边缘不象白癜风那样有色素加深的表现。中央的痣可以退色,看起来仅是一个淡红色小丘疹,最后变平甚至消失。其消失时间大约在数月到2~3年之间,随后白晕也渐渐消退。
晕痣大部分是以色痣为中心,偶尔是毛痣、蓝痣、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或恶性黑素瘤等。
治疗方法
晕痣主要以手术或激光去除色痣或较小的白斑,术后白斑遗留较大者,按白癜风治疗。
晕痣是指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此后痣本身也可褪色而皮损继续发展,又称离心性后天性白斑。临床表现为皮损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可单发或多发,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白色晕轮与色素痣可同时发生。
概述
系痣细胞痣周围出现脱色素晕,多属混合痣或皮内痣。外周脱色素晕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好发于青少年躯干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最后大多可消退。国内有报道巨大晕痣[1],中心痣外为9.0cm×4.8cm,周围白斑为0.4cm×1.0cm。部分患者血中有循环抗黑素细胞抗体,此抗体随晕痣消退而消失。据报道,患者经过青春期到60岁以后发生恶变的几率在0.8%~4.9%。对黑素的免疫排斥可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
晕痣在医学上称为离心性后天性白斑,1874年一个叫做Hebra的医生首先记载了以色痣为中心的白斑,直到1916年才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多认为晕痣是白癜风的一种,有时和白癜风同时发生。
晕痣可发生于老人,也可发生于小儿。它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偶尔见于头面部,发生于上肢者极罕见。其皮疹特点是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大小不一。白晕颜色均匀一致,可逐渐增大到硬币大小。白晕的边缘不象白癜风那样有色素加深的表现。中央的痣可以退色,看起来仅是一个淡红色小丘疹,最后变平甚至消失。其消失时间大约在数月到2~3年之间,随后白晕也渐渐消退。
晕痣大部分是以色痣为中心,偶尔是毛痣、蓝痣、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或恶性黑素瘤等。
治疗方法
晕痣主要以手术或激光去除色痣或较小的白斑,术后白斑遗留较大者,按白癜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