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一种比较难以彻底根治的疾病,尤其是肺结核,不但容易剥夺患者的生命,更是有传染的可能。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讲,谁也不想得病不是,既然已经患上结核病就要想办法积极治疗。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卫生,多休息,再配合药物来治疗。那么最强抗结核的中药是什么呢?
结核病治疗进展
20世纪30年代前:治疗结核病主要采取休息、多吸新鲜空气、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的卫生营养疗法。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抗结核杆菌药物,其治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治愈率仅25%,死亡率位居所有疾病之首。
30~50年代:以上述营养疗法为基础,用物理方法压缩肺组织(肺空洞)促进病灶愈合,治愈率上升至40%左右。
50年代后:随着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大量抗结核杆菌药物的出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疗效。治愈率曾达90%,甚至100%。
但近年来,由于多药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发展以及治疗不规范等多种原因,使结核病疫情回升,范围变广,重新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
抗结核病药物分类
抗结核病药物按照使用频率和效果分为2类,分别是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和第二线抗结核病药。第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特点:疗效好,毒性低;主要应用:能有效治疗大部分结核病人。第二线抗结核药:药物:对氨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利福定等。特点:或疗效较差、或毒性较大;应用:用于对一线抗结核药产生抗药性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第一线抗结核药:
异烟肼
异烟肼(INH,isoniazid,又称雷米封rimifon)
特点:高效、低毒、方便、价廉,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抗菌机制:
抑制结核杆菌DNA和细胞壁合成,并且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分枝菌酸是结核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重要成分,其减少会使细菌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
体内过程
-口服、注射均易吸收;
-组织穿透力强,分布广(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效,可渗入干酪化组织及空洞中,在脑脊液、腹水、胸水中均有较高浓度);
-经乙酰化代谢失效:快代谢型/慢代谢型。
常用剂量:
成人每日300mg(或每日4~8mg/kg),一次口服;小儿每日5-10mg/kg(每日不超过300mg)。
临床应用
各种类型结核,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应用外,均宜与其它第一线药合用。单用时结核杆菌易产生耐药性(单用3个月后痰菌耐药率可达70%),如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则能延缓耐药性的发生,此药能杀死细胞内外生长代谢旺盛和几乎静止的结核菌,是一个全效杀菌剂。
不良反应
-本药常规剂量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加大剂量时偶见周围神经炎(与VitB6缺乏有关)、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兴奋或抑制)
-肝损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老人及慢代谢型者、嗜酒者多见。
-其他:变态反应、胃肠反应。
结核病治疗进展
20世纪30年代前:治疗结核病主要采取休息、多吸新鲜空气、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的卫生营养疗法。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抗结核杆菌药物,其治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治愈率仅25%,死亡率位居所有疾病之首。
30~50年代:以上述营养疗法为基础,用物理方法压缩肺组织(肺空洞)促进病灶愈合,治愈率上升至40%左右。
50年代后:随着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大量抗结核杆菌药物的出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疗效。治愈率曾达90%,甚至100%。
但近年来,由于多药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发展以及治疗不规范等多种原因,使结核病疫情回升,范围变广,重新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
抗结核病药物分类
抗结核病药物按照使用频率和效果分为2类,分别是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和第二线抗结核病药。第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特点:疗效好,毒性低;主要应用:能有效治疗大部分结核病人。第二线抗结核药:药物:对氨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利福定等。特点:或疗效较差、或毒性较大;应用:用于对一线抗结核药产生抗药性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第一线抗结核药:
异烟肼
异烟肼(INH,isoniazid,又称雷米封rimifon)
特点:高效、低毒、方便、价廉,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抗菌机制:
抑制结核杆菌DNA和细胞壁合成,并且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分枝菌酸是结核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重要成分,其减少会使细菌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
体内过程
-口服、注射均易吸收;
-组织穿透力强,分布广(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效,可渗入干酪化组织及空洞中,在脑脊液、腹水、胸水中均有较高浓度);
-经乙酰化代谢失效:快代谢型/慢代谢型。
常用剂量:
成人每日300mg(或每日4~8mg/kg),一次口服;小儿每日5-10mg/kg(每日不超过300mg)。
临床应用
各种类型结核,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应用外,均宜与其它第一线药合用。单用时结核杆菌易产生耐药性(单用3个月后痰菌耐药率可达70%),如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则能延缓耐药性的发生,此药能杀死细胞内外生长代谢旺盛和几乎静止的结核菌,是一个全效杀菌剂。
不良反应
-本药常规剂量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加大剂量时偶见周围神经炎(与VitB6缺乏有关)、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兴奋或抑制)
-肝损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老人及慢代谢型者、嗜酒者多见。
-其他:变态反应、胃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