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滴虫分为阴道毛滴虫,人毛滴虫以及口腔毛滴虫。当这三种毛滴虫分别寄生于人体的泌尿生殖道,肠道以及口腔内,就会产生毛滴虫病,该病属于一种寄生虫疾病。可以通过性行为和生殖器官传播感染,而且具有传染性。毛滴虫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请看下面的具体介绍吧。
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仅有滋养体阶段而无包囊阶段。活体呈无色透明,有折光性,体态多变,活动力强。固定染色后呈梨形,体长7~23μm,前端有一个泡状核,核上缘有5颗排列成环状的基体,由此发出5根鞭毛: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1根轴柱,纤细透明,纵贯虫体,自后端伸出体外。体外侧前1/2处,有一波动膜,其外缘与向后延伸的后鞭毛相连。虫体借助鞭毛摆动前进,以波动膜的波动作旋转式运动。胞质内有深染的颗粒,为该虫特有的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力随着虫株及宿主生理状况、免疫功能、内分泌以及阴道内细菌或真菌感染等而改变,尤其是妇女在妊娠及泌尿生殖系统生理失调时更易出现炎症。感染数天后,阴道粘膜出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白细胞炎症反应。健康妇女阴道因乳酸杆菌作用,pH值维持在3.8~4.4之间,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不利于滴虫生长,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然而滴虫在阴道中消耗糖原,妨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影响乳酸浓度,从而使阴道pH转为中性或碱性。妊娠及月经后的阴道生理周期使pH接近中性,这些都有利于滴虫繁殖,因而感染和复发率较高
感染初期,毛滴虫对阴道上皮细胞粘附,并产生细胞外毒性因子。粘附过程除涉及到至少四种粘附蛋白(2-65KD)的参与外,还与毛滴虫的阿米巴样变形有关,已报道毛滴虫分泌的毒性因子包括:细胞分离因子,两种半胱氨酸蛋白酶(30KD和6KD),以及一种溶血毒素。溶血作用可能是滴虫与红细胞直接作用的结果。
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仅有滋养体阶段而无包囊阶段。活体呈无色透明,有折光性,体态多变,活动力强。固定染色后呈梨形,体长7~23μm,前端有一个泡状核,核上缘有5颗排列成环状的基体,由此发出5根鞭毛: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1根轴柱,纤细透明,纵贯虫体,自后端伸出体外。体外侧前1/2处,有一波动膜,其外缘与向后延伸的后鞭毛相连。虫体借助鞭毛摆动前进,以波动膜的波动作旋转式运动。胞质内有深染的颗粒,为该虫特有的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力随着虫株及宿主生理状况、免疫功能、内分泌以及阴道内细菌或真菌感染等而改变,尤其是妇女在妊娠及泌尿生殖系统生理失调时更易出现炎症。感染数天后,阴道粘膜出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白细胞炎症反应。健康妇女阴道因乳酸杆菌作用,pH值维持在3.8~4.4之间,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不利于滴虫生长,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然而滴虫在阴道中消耗糖原,妨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影响乳酸浓度,从而使阴道pH转为中性或碱性。妊娠及月经后的阴道生理周期使pH接近中性,这些都有利于滴虫繁殖,因而感染和复发率较高
感染初期,毛滴虫对阴道上皮细胞粘附,并产生细胞外毒性因子。粘附过程除涉及到至少四种粘附蛋白(2-65KD)的参与外,还与毛滴虫的阿米巴样变形有关,已报道毛滴虫分泌的毒性因子包括:细胞分离因子,两种半胱氨酸蛋白酶(30KD和6KD),以及一种溶血毒素。溶血作用可能是滴虫与红细胞直接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