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向往拥有一一副洁白亮丽的牙齿,在小时候大家的牙齿都是非常白的,但是随着时间变化,大家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牙齿逐渐变黄,而牙齿一旦变黄就很难在美白回来。但随着科学进步,涌现出了很多理化方法使牙齿变白,但这种方法确实有着一些副作用危害人的健康。
一、牙齿漂白的方法
1、牙齿抛光:利用一些抛光器械来清除掉牙齿表面上的色素和菌斑,使牙齿表面看起来更加光滑明亮,还可以达到延缓菌斑及色素再附着的目的。牙齿表面的色素不仅影响牙齿的美观形象,也容易堆积菌斑,引发牙周疾病。
2、洗牙:也称为龈上洁治术,利用一类洁治器械来除掉龈上的牙石、菌斑和牙齿表面沉积的色素。需要注意的是,在牙周治疗后,除了日常如刷牙之外,还需要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定期做洁治,这样才能彻底去除未除净或新生的菌斑、牙石。
3、喷砂洁牙:是指利用空气、水,通过一个可控的喷枪将碳酸氢钠之类的抛光粒子喷向牙齿表面,来去除牙石、牙菌斑,从而实现美白牙齿的效果。
4、冷光美白:是指通过冷光将药物渗透到牙齿组织中,这种方法属于化学漂白,见效很快,而且操作时间较短,牙齿美白的效果可维持2年以上。
2、牙齿漂白的适应症
增龄性牙齿变色,外源性着色(食物或饮料(橙汁、浆果、红洒、咖啡、茶叶、可乐)染色等),轻、中度四环牙和氟斑牙,无髓变色牙。
重度内源性着色牙齿(氟斑牙、四环牙)效果不佳。
3、牙齿漂白的禁忌症
高度敏感性牙齿,牙周疾病患者(牙根暴露者),牙隐裂,对HP及其他添加成分过敏者、对光有超敏反应者(光敏素质个体),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目前无hF据证明漂白对胎儿有不利影响,但可加重妊娠期龈炎患者的炎症反应)。
二、牙齿漂白的副作用
1、牙齿敏感
据相关资料表明,约有15%至78%的求美者出现了牙齿敏感症状。若求美者原本就存在牙齿敏感史或牙龈退缩史,出现牙齿敏感的几率会更高。除此之外,牙齿漂白通常需要光激活催化剂或加热使漂白进程加快,正因温度升高,极易导致求美者产生活髓牙敏感症状。
2、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降低
通过对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进行观察,可了解到釉质是否存在脱矿现象。在漂白过程中,因受到氧化反应的影响,导致釉质化学与生理结构产生了变化,不过也有相关研究表明,10%与16%过氧化脲对于釉质显微硬度影响不大。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例如漂白方法、漂白浓度等。
3、菌斑粘附增加
有相关研究显示,利用35%过氧化氢漂白后,在不采取口腔清洁措施的条件下,5体内之后,漂白求美者会出现菌斑粘附增加现象,导致龈下与龈上有大量菌斑堆积。牙齿反复漂白之后,釉质会变得越来越粗糙,增强了变形链球菌粘附性。
一、牙齿漂白的方法
1、牙齿抛光:利用一些抛光器械来清除掉牙齿表面上的色素和菌斑,使牙齿表面看起来更加光滑明亮,还可以达到延缓菌斑及色素再附着的目的。牙齿表面的色素不仅影响牙齿的美观形象,也容易堆积菌斑,引发牙周疾病。
2、洗牙:也称为龈上洁治术,利用一类洁治器械来除掉龈上的牙石、菌斑和牙齿表面沉积的色素。需要注意的是,在牙周治疗后,除了日常如刷牙之外,还需要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定期做洁治,这样才能彻底去除未除净或新生的菌斑、牙石。
3、喷砂洁牙:是指利用空气、水,通过一个可控的喷枪将碳酸氢钠之类的抛光粒子喷向牙齿表面,来去除牙石、牙菌斑,从而实现美白牙齿的效果。
4、冷光美白:是指通过冷光将药物渗透到牙齿组织中,这种方法属于化学漂白,见效很快,而且操作时间较短,牙齿美白的效果可维持2年以上。
2、牙齿漂白的适应症
增龄性牙齿变色,外源性着色(食物或饮料(橙汁、浆果、红洒、咖啡、茶叶、可乐)染色等),轻、中度四环牙和氟斑牙,无髓变色牙。
重度内源性着色牙齿(氟斑牙、四环牙)效果不佳。
3、牙齿漂白的禁忌症
高度敏感性牙齿,牙周疾病患者(牙根暴露者),牙隐裂,对HP及其他添加成分过敏者、对光有超敏反应者(光敏素质个体),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目前无hF据证明漂白对胎儿有不利影响,但可加重妊娠期龈炎患者的炎症反应)。
二、牙齿漂白的副作用
1、牙齿敏感
据相关资料表明,约有15%至78%的求美者出现了牙齿敏感症状。若求美者原本就存在牙齿敏感史或牙龈退缩史,出现牙齿敏感的几率会更高。除此之外,牙齿漂白通常需要光激活催化剂或加热使漂白进程加快,正因温度升高,极易导致求美者产生活髓牙敏感症状。
2、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降低
通过对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进行观察,可了解到釉质是否存在脱矿现象。在漂白过程中,因受到氧化反应的影响,导致釉质化学与生理结构产生了变化,不过也有相关研究表明,10%与16%过氧化脲对于釉质显微硬度影响不大。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例如漂白方法、漂白浓度等。
3、菌斑粘附增加
有相关研究显示,利用35%过氧化氢漂白后,在不采取口腔清洁措施的条件下,5体内之后,漂白求美者会出现菌斑粘附增加现象,导致龈下与龈上有大量菌斑堆积。牙齿反复漂白之后,釉质会变得越来越粗糙,增强了变形链球菌粘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