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粪造影是一种医学放射成像,是一种使用荧光镜实时可视化患者排便的机制。肛门直肠和盆底的解剖和功能可以在排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研究。很多患者对排粪造影检查不是很了解,往往会有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的疑问,排粪造影是当病人“排粪”时,对其肛管直肠部做动、静态相结合偏重功能检查的方法。那么排粪造影能查出什么?
排粪造影的优点
1.能在透视下观察肛管直肠部的收缩、排空及运动情况。
2.对肛管直肠部的观察比灌肠更清楚、更准确,发现病变的几率更高。
适用证
主要为便秘患者
操作方法
1.先行钡灌肠,一般灌至降结肠,需钡300-400ml。
2.病员坐在排粪桶上,分别摄取静坐、提肛、力排时的直肠侧位相。
3.还需要摄正位以显示直肠情况及其与小肠、乙状结肠的关系。
测量项目
1.肛直角
2.耻尾线肛上距
3.乙耻距
4.肛管长度
5.骶直间距
6.骶骨及骶尾骨曲率
7.对各种异常分别作相应的测量
通过肛直角变化诊断疾病
肛直角主要随耻骨直肠肌和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发生变化。
静态接近直角(70~140°)
力排为钝角(110~180°)
提肛为锐角(75~80°)
盆底痉挛综合症
用力排粪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驰的功能型疾病。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压迹。
盆底痉挛综合症合并直肠前突则出现“鹅症”。
内括约肌异常收缩或失弛缓
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肛直结合部下降、肛直角增大。肛管细窄难开、排粪费力、动作短暂而不连续、钡流涓细,致排粪时间延长。
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该症患者力排时肛直角增大不明显,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耻骨直肠肌长度无明显增加,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压迹。
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肛直角小,肛管变长,排钡很少或不排。
搁架征(shelfsign)
见到“搁架征”即可诊断PRMH,而肛直角小、肛管变长可供参考。
“搁架征”是指肛管直肠结合部向上方在静坐、力排时,均平直不变或少变,状如搁板。
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耻骨直肠肌于肛直交界处后方压迹至耻骨的距离。
静态14~16cm
力排15~18cm
提肛12~15cm
通过肛上距变化诊断疾病
肛上距反映的是直肠肛门交界的位置,即会阴在排便过程中的变化。肛上距主要受肛提肌的运动影响,在排便时会增大。
异常会阴下降
正常人用力排便时会阴会出现下降,其形成原因是肛提肌在排便时,肌肉收缩达到的降肛、开肛作用,正常人一般肛上距在力排时,不超过30mm。
排粪造影的优点
1.能在透视下观察肛管直肠部的收缩、排空及运动情况。
2.对肛管直肠部的观察比灌肠更清楚、更准确,发现病变的几率更高。
适用证
主要为便秘患者
操作方法
1.先行钡灌肠,一般灌至降结肠,需钡300-400ml。
2.病员坐在排粪桶上,分别摄取静坐、提肛、力排时的直肠侧位相。
3.还需要摄正位以显示直肠情况及其与小肠、乙状结肠的关系。
测量项目
1.肛直角
2.耻尾线肛上距
3.乙耻距
4.肛管长度
5.骶直间距
6.骶骨及骶尾骨曲率
7.对各种异常分别作相应的测量
通过肛直角变化诊断疾病
肛直角主要随耻骨直肠肌和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发生变化。
静态接近直角(70~140°)
力排为钝角(110~180°)
提肛为锐角(75~80°)
盆底痉挛综合症
用力排粪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驰的功能型疾病。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压迹。
盆底痉挛综合症合并直肠前突则出现“鹅症”。
内括约肌异常收缩或失弛缓
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肛直结合部下降、肛直角增大。肛管细窄难开、排粪费力、动作短暂而不连续、钡流涓细,致排粪时间延长。
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该症患者力排时肛直角增大不明显,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耻骨直肠肌长度无明显增加,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压迹。
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肛直角小,肛管变长,排钡很少或不排。
搁架征(shelfsign)
见到“搁架征”即可诊断PRMH,而肛直角小、肛管变长可供参考。
“搁架征”是指肛管直肠结合部向上方在静坐、力排时,均平直不变或少变,状如搁板。
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耻骨直肠肌于肛直交界处后方压迹至耻骨的距离。
静态14~16cm
力排15~18cm
提肛12~15cm
通过肛上距变化诊断疾病
肛上距反映的是直肠肛门交界的位置,即会阴在排便过程中的变化。肛上距主要受肛提肌的运动影响,在排便时会增大。
异常会阴下降
正常人用力排便时会阴会出现下降,其形成原因是肛提肌在排便时,肌肉收缩达到的降肛、开肛作用,正常人一般肛上距在力排时,不超过3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