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周围神经痉挛在医学生被称为是眼睑痉挛,致病原因不明确,会表现出面部肌肉不自主的发生痉挛和抽搐,中老年人是主要的发病群体。在对眼睑痉挛进行治疗之前很多患者都遭受了很大的痛苦,同时因为误诊还耽搁了治疗,导致病情的治疗难度提升,在发现异常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医治。
临床表现
(一)原发性眼睑痉挛:是由于眼轮匝肌痉挛性收缩引起的眼睑不随意闭合,常为双侧病变,呈进行性进展。2/3为女性,多在60岁以上发病。其病因不明。痉挛的频率和时间不等,轻者眼轮匝肌阵发性、频繁的小抽搐,不影响睁眼;重症者抽搐明显,以致睁眼困难、影响视物,引起功能性失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3-5年内稳定。1/3的患者有相关的运动异常,如:Meige综合征、原发性震颤或帕金森病。诊断时应除外角结膜炎、倒睫和睑缘炎引起的继发性眼睑痉挛。
对本病的药物物理治疗包括:氯硝安定、安坦等,针灸、经皮的面神经热解术等,但均收效甚微。手术治疗包括:眼轮匝肌、眉肌的肌肉切除术联合眉成形术及上睑提肌加固术、面神经选择性抽出术联合肌肉剥离术,但这些方法效果不理想,前者副作用有:前额麻木、眼睑水肿、后者可有严重的面神经麻痹并发症,表现为眉下垂、兔眼、角膜暴露、睑外翻。50%的患者术后复发。[1]
(二)半侧面肌痉挛:是累及单侧的病变,面肌周期性的强直性收缩。痉挛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展到面积的其他部分,无论睡眠或清醒时均可发作。常起自中年,女性多见。可伴有单侧面肌无力。病因常为第七脑神经根在小脑桥脑角被血管结构或肿瘤压迫。血管病变占90%,小于1%的病例是由于后颅凹肿瘤。药物治疗包括卡马西平、安定、苯妥英钠等,以及生物反馈法,手术治疗包括肌肉切除术。选择性面神经切除术。但可产生听力丧失、中耳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
注射时使用5号长针在距睑缘2~3mm处作皮下或肌肉注射。上睑的一半剂量注射在内1/3,另一半在外1/3。中1/3不注射,以免影响提上睑肌。下睑的剂量可注射在外毗外侧5mm。剂量范围是:5~25u/每睑,5~75u/每眼。
另一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睑的内外部的眼轮匝肌各注射2.5~4u。通常每睑需4~6个位点。一些人在眉弓部另注射2~3个位点。每个注射位点注射2.5~10u。
注射法三,注射位点是在上、下睑的内外部的眼轮匝肌各1个位点,外毗外5mm1个位点,眉弓内、外部各1个位点。每个注射位点注射2.5~10u。
注射法四,注射位点是在上、下睑的内部的眼轮匝肌各1个位点,下睑的中、外1/3部的眼轮匝肌各1个位点、外毗外5mm1个位点,眉弓内、外部各1个位点。每个注射位点注射2.5~10u。
对半侧面肌痉挛的病人除眼睑位点外,在下面部、唇侧和颞侧面肌痉挛部位选定相应的注射位点。每个注射位点注射2.5~10u。
临床表现
(一)原发性眼睑痉挛:是由于眼轮匝肌痉挛性收缩引起的眼睑不随意闭合,常为双侧病变,呈进行性进展。2/3为女性,多在60岁以上发病。其病因不明。痉挛的频率和时间不等,轻者眼轮匝肌阵发性、频繁的小抽搐,不影响睁眼;重症者抽搐明显,以致睁眼困难、影响视物,引起功能性失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3-5年内稳定。1/3的患者有相关的运动异常,如:Meige综合征、原发性震颤或帕金森病。诊断时应除外角结膜炎、倒睫和睑缘炎引起的继发性眼睑痉挛。
对本病的药物物理治疗包括:氯硝安定、安坦等,针灸、经皮的面神经热解术等,但均收效甚微。手术治疗包括:眼轮匝肌、眉肌的肌肉切除术联合眉成形术及上睑提肌加固术、面神经选择性抽出术联合肌肉剥离术,但这些方法效果不理想,前者副作用有:前额麻木、眼睑水肿、后者可有严重的面神经麻痹并发症,表现为眉下垂、兔眼、角膜暴露、睑外翻。50%的患者术后复发。[1]
(二)半侧面肌痉挛:是累及单侧的病变,面肌周期性的强直性收缩。痉挛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展到面积的其他部分,无论睡眠或清醒时均可发作。常起自中年,女性多见。可伴有单侧面肌无力。病因常为第七脑神经根在小脑桥脑角被血管结构或肿瘤压迫。血管病变占90%,小于1%的病例是由于后颅凹肿瘤。药物治疗包括卡马西平、安定、苯妥英钠等,以及生物反馈法,手术治疗包括肌肉切除术。选择性面神经切除术。但可产生听力丧失、中耳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
注射时使用5号长针在距睑缘2~3mm处作皮下或肌肉注射。上睑的一半剂量注射在内1/3,另一半在外1/3。中1/3不注射,以免影响提上睑肌。下睑的剂量可注射在外毗外侧5mm。剂量范围是:5~25u/每睑,5~75u/每眼。
另一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睑的内外部的眼轮匝肌各注射2.5~4u。通常每睑需4~6个位点。一些人在眉弓部另注射2~3个位点。每个注射位点注射2.5~10u。
注射法三,注射位点是在上、下睑的内外部的眼轮匝肌各1个位点,外毗外5mm1个位点,眉弓内、外部各1个位点。每个注射位点注射2.5~10u。
注射法四,注射位点是在上、下睑的内部的眼轮匝肌各1个位点,下睑的中、外1/3部的眼轮匝肌各1个位点、外毗外5mm1个位点,眉弓内、外部各1个位点。每个注射位点注射2.5~10u。
对半侧面肌痉挛的病人除眼睑位点外,在下面部、唇侧和颞侧面肌痉挛部位选定相应的注射位点。每个注射位点注射2.5~10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