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多见于小儿人群的皮肤疾病,导致湿疹的因素比较多且病因复杂,常常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导致,比如说过敏,气温转变以及饮食不当,感染等。由于长湿疹会使人体出现极为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瘙痒等,所以大家对湿疹的治疗方法都比较关注,那么能治湿疹的中药有那些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其实皮炎和湿疹一样都属于迟发性过敏反应,治疗是一样的。说是草药治疗湿疹,可能有人会跳出来反对,但是确实都是有记载的。
夏枯草,治小儿湿疹
用150~200g夏枯草,放入2500~3000ml水中煮沸10~15分钟,去掉渣,把汤汁倒入容器中冷却到38~41°C。然后,用消毒小方巾蘸取适量药液,在孩子长湿疹的部位轻轻擦洗,每次10-15分钟,用药后4~6小时即可见效。每日一次,连续3天。
夏枯草,又称铁色草、大头花、棒柱头花、羊肠菜、夏枯草锣锤草、六月干、棒头柱等。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以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夏枯草性寒,味甘、辛、微苦,具有清泄肝火、散结消肿、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
千里光
千里光,千里光适量,煎水外洗患处,每日两次。
千里光,又名九里明、九里光、黄花母、九龙光、九岭光。是一种中草药,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产于江苏、浙江、广西、四川。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等功效。多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四川中药志》:杀虫止痒。治瘰疬及一切皮肤痒疹(外冼)。《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风热感冒,急性风湿关节痛,无名肿毒,痔疮,肾囊风,湿疹。治干湿癣疮,湿疹日久不愈者:千里光,水煎二次,过滤,再将两次煎成之汁混合,文火浓缩成膏,用时稍加开水或麻油,稀释如稀糊状,搽擦患处,一日二次;婴儿胎癣勿用。(《江西民间草药》)治脚趾间湿痒,肛门痒,阴道痒:千里光适量,煎水洗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马鞭草
马鞭草,鲜马鞭草100克,水煎取药液,放冷后洗患处。每天两次。
马鞭草,别名风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马鞭草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蜻蜓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脾经。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鲜地丁适量。制用法:捣成膏状,外敷患处。也可用干地丁文火炒黄,研细面撒患处。3天换药1次。疗效:2-3次痊愈。
紫花地丁,别名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铧头草、光瓣堇菜野堇菜。味苦、辛、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其实皮炎和湿疹一样都属于迟发性过敏反应,治疗是一样的。说是草药治疗湿疹,可能有人会跳出来反对,但是确实都是有记载的。
夏枯草,治小儿湿疹
用150~200g夏枯草,放入2500~3000ml水中煮沸10~15分钟,去掉渣,把汤汁倒入容器中冷却到38~41°C。然后,用消毒小方巾蘸取适量药液,在孩子长湿疹的部位轻轻擦洗,每次10-15分钟,用药后4~6小时即可见效。每日一次,连续3天。
夏枯草,又称铁色草、大头花、棒柱头花、羊肠菜、夏枯草锣锤草、六月干、棒头柱等。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以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夏枯草性寒,味甘、辛、微苦,具有清泄肝火、散结消肿、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
千里光
千里光,千里光适量,煎水外洗患处,每日两次。
千里光,又名九里明、九里光、黄花母、九龙光、九岭光。是一种中草药,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产于江苏、浙江、广西、四川。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等功效。多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四川中药志》:杀虫止痒。治瘰疬及一切皮肤痒疹(外冼)。《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风热感冒,急性风湿关节痛,无名肿毒,痔疮,肾囊风,湿疹。治干湿癣疮,湿疹日久不愈者:千里光,水煎二次,过滤,再将两次煎成之汁混合,文火浓缩成膏,用时稍加开水或麻油,稀释如稀糊状,搽擦患处,一日二次;婴儿胎癣勿用。(《江西民间草药》)治脚趾间湿痒,肛门痒,阴道痒:千里光适量,煎水洗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马鞭草
马鞭草,鲜马鞭草100克,水煎取药液,放冷后洗患处。每天两次。
马鞭草,别名风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马鞭草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蜻蜓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脾经。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鲜地丁适量。制用法:捣成膏状,外敷患处。也可用干地丁文火炒黄,研细面撒患处。3天换药1次。疗效:2-3次痊愈。
紫花地丁,别名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铧头草、光瓣堇菜野堇菜。味苦、辛、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