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体肠道疾病,是由于肠道的慢性炎症所引起的一种肠道粘膜坏死所导致的一种病变,而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不仅会容易导致出现腹部疼痛,同时也会容易导致一些身体并发症,容易导致大便带血,或者是血压下降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1、大量便血:
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但有时难以绝对定量。这里所说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血色素降低,需要输血治疗。
2、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发生在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其原因的因为粘膜肌层的增厚,或假息肉呈团阻塞肠腔。临床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部分肠阻塞。
3、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在严重型。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对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4、中毒性肠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44%。临床表现为肠管高度扩张并伴有中毒症状,腹部明显胀气,最明显的扩张部位在横结肠,体检腹部可有压痛甚至反跳痛,肠鸣音显著减弱或消失。
5、结肠癌:目前已共认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癌的机会要比同年龄和性别组的一般人群明显为高,一般认为癌变趋势和病程长短有关,病程15-20年后,癌变的危险性大约每年增加1%。而国人的发生率较低。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在10年以上者要注意癌变的可能。
6、息肉:发生率10%~80%,常称这些息肉为假性息肉。息肉好发生在直肠,也有人认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多,向上依次减少,其可随炎症的痊愈而消失,随溃疡形成而破坏,长期存留易癌变。
7、内瘘:肠腔与肠腔或肠腔与其他空腔脏器(如膀胱、阴道等)互相粘连,形成内瘘;肠腔与皮肤相通形成外瘘,虽较少,但偶有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有哪些
(1)感染因素:
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非常相似,有些病例粪便中能培养出细菌,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有效,因而认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但多年来反复研究还未能直接找到感染微生物学的根据。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约有0.5%一8.2%的病人由菌痢转变而来,因此还有人提出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2)精神因素:
由于精神障碍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随之出现肠道运动亢进、肌肉痉挛、血管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最终导致肠壁炎症及溃疡形成。
(3)遗传因素:
在欧美国家,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并有较明显的家族性,种族间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所以有人提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4)大肠内酶的局部因素:
肠壁分泌过多的溶菌酶、蛋白质分解酶等,破坏了粘液的保护作用,因而导致细菌的侵入,发生粘膜坏死。
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1、大量便血:
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但有时难以绝对定量。这里所说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血色素降低,需要输血治疗。
2、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发生在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其原因的因为粘膜肌层的增厚,或假息肉呈团阻塞肠腔。临床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部分肠阻塞。
3、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在严重型。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对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4、中毒性肠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44%。临床表现为肠管高度扩张并伴有中毒症状,腹部明显胀气,最明显的扩张部位在横结肠,体检腹部可有压痛甚至反跳痛,肠鸣音显著减弱或消失。
5、结肠癌:目前已共认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癌的机会要比同年龄和性别组的一般人群明显为高,一般认为癌变趋势和病程长短有关,病程15-20年后,癌变的危险性大约每年增加1%。而国人的发生率较低。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在10年以上者要注意癌变的可能。
6、息肉:发生率10%~80%,常称这些息肉为假性息肉。息肉好发生在直肠,也有人认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多,向上依次减少,其可随炎症的痊愈而消失,随溃疡形成而破坏,长期存留易癌变。
7、内瘘:肠腔与肠腔或肠腔与其他空腔脏器(如膀胱、阴道等)互相粘连,形成内瘘;肠腔与皮肤相通形成外瘘,虽较少,但偶有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有哪些
(1)感染因素:
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非常相似,有些病例粪便中能培养出细菌,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有效,因而认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但多年来反复研究还未能直接找到感染微生物学的根据。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约有0.5%一8.2%的病人由菌痢转变而来,因此还有人提出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2)精神因素:
由于精神障碍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随之出现肠道运动亢进、肌肉痉挛、血管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最终导致肠壁炎症及溃疡形成。
(3)遗传因素:
在欧美国家,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并有较明显的家族性,种族间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所以有人提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4)大肠内酶的局部因素:
肠壁分泌过多的溶菌酶、蛋白质分解酶等,破坏了粘液的保护作用,因而导致细菌的侵入,发生粘膜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