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对于人的身体而言,是会带来极大的伤害的,出现脓毒症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严重创伤之后,导致伤口出现化脓性感染,从而产生了脓毒症。脓毒症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且为了防止病情复发,或是为了预防疾病的产生,脓毒症患者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预防脓毒症!
一、病因
通常发生在严重创伤后的感染以及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痈、弥漫性腹膜炎、胆道或尿路感染等。感染病灶的局限化不完全,使毒力强的病菌与毒素不断侵入血液循环,局部与全身感染引发大量炎症介质生成与释放,激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而引起脓毒症。
导致脓毒症的常见致病菌种类繁多:革兰氏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粪链球菌、屎肠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常见的厌氧菌有脆弱杆菌、梭状杆菌、厌氧葡萄球菌和厌氧链球菌等;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各种细菌均可产生或含有毒性物质,可激活宿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产生脂多糖(LPS)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磷壁酸等。其他如真菌的甘露聚糖等多种病菌胞壁产物与抗原,均可激发炎症反应与SIRS。
炎症介质大量生成造成广泛的内皮炎症改变、凝血及纤溶系统、血管张力调节的改变以及心脏抑制,导致微循环障碍及组织低灌注,对微血管内皮及血管周围组织造成损伤。除了毒素与炎症介质对终末器官的直接损伤外,炎症介质诱导的血管损伤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流异常同样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二、治疗方法
1、早期复苏
明确有低血压或血乳酸升高的重症脓毒症病人,应立即开始复苏,采用晶体、胶体液行容量扩充治疗。容量治疗目标是中心静脉压达8~12mmHg,每小时尿量达0.5ml/(kg·h)以上。必要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静脉滴注,并置动脉测压管,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超过65%。感染性休克对扩容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不起反应者,可给予低剂量氢化可的松(≤300mg/d)静脉滴注。
2、抗菌药物应用
尽早静脉给与抗菌药物,在用药前行病原菌相应培养。通常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剂量要足,抗生素应能穿透到感染源部位。每日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病情演变,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脓毒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通常维持7~10天。在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正常、病情好转、局部病灶控制后停药。
3、采取“源头控制”措施
在初期复苏后,尽早确定感染部位,并采取相应的感染源头控制措施。静脉导管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可拔除导管。腹内脓肿应及时引流,继发性急性腹膜炎、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手术。以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腹膜炎为例,未采取外科干预措施,死亡率达40%以上,而有效的感染源控制与抗生素治疗相结合,死亡率低于5%。可见感染源控制措施对于改善外科脓毒症病人预后的重要性。
4、其他辅助治疗
血红蛋白低于70g/L,给予输血。吸氧或保护性小潮气量(6ml/kg体重)肺辅助通气,有助维持氧供与组织灌流,改善呼吸功能、减少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静脉给予胰岛素控制重症脓毒症时的高血糖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溃疡。活化蛋白C在国外已用于治疗有脏器功能不全的重症脓毒症。
三、防治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性感染病灶,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长时间的静脉置管和尿路置管等应加强局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癌药物的病人机体抗病力低,在加强营养,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应做好保护性隔离。
一、病因
通常发生在严重创伤后的感染以及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痈、弥漫性腹膜炎、胆道或尿路感染等。感染病灶的局限化不完全,使毒力强的病菌与毒素不断侵入血液循环,局部与全身感染引发大量炎症介质生成与释放,激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而引起脓毒症。
导致脓毒症的常见致病菌种类繁多:革兰氏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粪链球菌、屎肠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常见的厌氧菌有脆弱杆菌、梭状杆菌、厌氧葡萄球菌和厌氧链球菌等;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各种细菌均可产生或含有毒性物质,可激活宿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产生脂多糖(LPS)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磷壁酸等。其他如真菌的甘露聚糖等多种病菌胞壁产物与抗原,均可激发炎症反应与SIRS。
炎症介质大量生成造成广泛的内皮炎症改变、凝血及纤溶系统、血管张力调节的改变以及心脏抑制,导致微循环障碍及组织低灌注,对微血管内皮及血管周围组织造成损伤。除了毒素与炎症介质对终末器官的直接损伤外,炎症介质诱导的血管损伤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流异常同样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二、治疗方法
1、早期复苏
明确有低血压或血乳酸升高的重症脓毒症病人,应立即开始复苏,采用晶体、胶体液行容量扩充治疗。容量治疗目标是中心静脉压达8~12mmHg,每小时尿量达0.5ml/(kg·h)以上。必要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静脉滴注,并置动脉测压管,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超过65%。感染性休克对扩容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不起反应者,可给予低剂量氢化可的松(≤300mg/d)静脉滴注。
2、抗菌药物应用
尽早静脉给与抗菌药物,在用药前行病原菌相应培养。通常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剂量要足,抗生素应能穿透到感染源部位。每日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病情演变,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脓毒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通常维持7~10天。在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正常、病情好转、局部病灶控制后停药。
3、采取“源头控制”措施
在初期复苏后,尽早确定感染部位,并采取相应的感染源头控制措施。静脉导管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可拔除导管。腹内脓肿应及时引流,继发性急性腹膜炎、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手术。以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腹膜炎为例,未采取外科干预措施,死亡率达40%以上,而有效的感染源控制与抗生素治疗相结合,死亡率低于5%。可见感染源控制措施对于改善外科脓毒症病人预后的重要性。
4、其他辅助治疗
血红蛋白低于70g/L,给予输血。吸氧或保护性小潮气量(6ml/kg体重)肺辅助通气,有助维持氧供与组织灌流,改善呼吸功能、减少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静脉给予胰岛素控制重症脓毒症时的高血糖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溃疡。活化蛋白C在国外已用于治疗有脏器功能不全的重症脓毒症。
三、防治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性感染病灶,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长时间的静脉置管和尿路置管等应加强局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癌药物的病人机体抗病力低,在加强营养,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应做好保护性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