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在宝宝出生后的1-2周在母乳期都会发生母乳性黄疸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母乳喂养不当,摄入营养不足等都可以引起母乳性黄疸。当婴儿出现黄疸后密切观察婴儿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病理病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主要与病理性黄疸鉴别: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折叠编辑本段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三大常规?三大常规检查正常,无贫血,白细胞计数不高。
2.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大多数<257μmol/L(15mg/dl),也可>342μ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无须特殊检查,必要时可查胸片、B超等,无异常发现。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
无特殊并发症,黄疸明显时需暂停母乳。
折叠编辑本段预后
母乳性黄疸的愈后良好。但最近仍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256~427μmol/L(15~25mg/dl)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异常,将胆红素降至正常,则此改变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应注意合理处理。喂母乳的早产儿比喂配方奶的早产儿更易发生黄疸且黄疸延迟消退。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神经毒性。早产儿母乳性黄疸与胆红素神经毒性关系处于研究阶段,初步认为对于早产儿母乳性黄疸应相对积极,因为由于母乳性黄疸带来的神经毒性不应忽视。
折叠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病理病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主要与病理性黄疸鉴别: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折叠编辑本段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三大常规?三大常规检查正常,无贫血,白细胞计数不高。
2.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大多数<257μmol/L(15mg/dl),也可>342μ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无须特殊检查,必要时可查胸片、B超等,无异常发现。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
无特殊并发症,黄疸明显时需暂停母乳。
折叠编辑本段预后
母乳性黄疸的愈后良好。但最近仍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256~427μmol/L(15~25mg/dl)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异常,将胆红素降至正常,则此改变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应注意合理处理。喂母乳的早产儿比喂配方奶的早产儿更易发生黄疸且黄疸延迟消退。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神经毒性。早产儿母乳性黄疸与胆红素神经毒性关系处于研究阶段,初步认为对于早产儿母乳性黄疸应相对积极,因为由于母乳性黄疸带来的神经毒性不应忽视。
折叠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