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舌头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审查标准。中医诊治疾病除了按脉之外就是观察人的舌头,如果舌尖红则是人有心火,如果是舌两边红则是有肝火。舌头如果是白腻的表示有湿气,舌头如果胖大也是表示有湿气。那么舌头上有疮代表的是什么?
口舌生疮或溃烂、出现局部疼痛的口腔病。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甚至溃疡久不愈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古代文献中,又称此病为口破、口疳、口疡,发生在舌的称舌疡。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口腔溃疡。疮疡皆属于火,但有实火与虚火的区别,如因烟酒不节,或多食肥甘厚味,留滞生热,或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入里化火,或情志郁结,久而化火,多属实火;素体阴虚,热病伤阴,或睡眠不足,长期疲劳而致人身体衰弱。
病因
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可单发或多发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分,有剧烈的自发痛,一般在10天左右可自愈。局部症状比较显著,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发现本病时多在溃疡期,溃疡直径2~3毫米,底浅,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溃疡面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有剧烈的烧灼样痛,遇冷、热、酸、咸等刺激都使疼痛加重,语言、饮食均感困难,持续4~5天后转入愈合期,愈合不留任何瘢痕,但可以反复发作。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发病进唇、颏、舌边缘、牙龈等处出现孤立的圆形成椭圆形成浅层小溃疡,有的同时多处发生。疼痛剧烈似烧灼样。随天气、情绪、劳累等因素可复发。本病可迁延数年,数十年不愈。中医将本病分实火、虚火两型,前者表现:恶寒、发热、头痛、便秘、溲黄、舌苔黄厚干燥,有时伴颌下淋巴结大疼痛,后者可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低热。一些人伴有口燥,咽干、手心烫、失眠、多梦、舌苔剥落等。
鉴别诊断
口腔黏膜溃疡和糜烂虽然都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但临床表现糜烂与浅表溃疡是有区别的。
1.口腔溃疡
由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各种溃疡虽有上皮内或上皮下,浅层或深层,急性或慢性,良性与恶性之分,但都有凹陷性;外形规则,呈圆或椭圆形;边界分明,与周围正常黏膜“经纬分明”。
2.口腔糜烂
临床表现为与正常黏膜表面齐平的充血和糜烂,并无凹陷,上覆渗出性假膜,形状多样,并不规则,与周围正常黏膜间界限不清。其次,两者的病程和预后不一样。溃疡一般病程较短,一旦愈合,就“干脆利落”,浅在的和良性的溃疡愈合后都无瘢痕,但深及肌层的溃疡和恶性口腔溃疡例外。糜烂一般病程较长,反复迁延,而且愈合过程“拖泥带水”,但糜烂一般不留瘢痕。最后两者在显微镜下的表现不一样。溃疡表现为上皮连续性有中断,糜烂比较浅表而无上皮连续性的中断。当溃疡和糜烂不太典型时,鉴别就会有难度,但只要细心观察,一般来说还是可以区别的。这两种病损是可以相互转化或两者同时存在。
辨证施治
1.外感时毒型
(1)证候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
(2)治则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3)方药银花、连翘、藿香、木香、佩兰、茯苓、神曲、枳壳、葛根、白术、代赭石、旋覆花(包煎)。水煎,日1剂。
2.脾胃积热
(1)证候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2)治则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3)方药山栀、黄芩、连翘、大黄、芒硝、薄、黄连、竹叶、甘草。水煎,日1剂。
3.脾肾阳虚
(1)证候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2)治则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3)方药制附片、(先煎30分钟),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苍术。水煎,日1剂。
4.脾胃虚弱
(1)证候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2)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3)方药黄芪、党参、当归、陈皮、柴胡、升麻、藿香、茯苓、白术、甘草。水煎,日1剂。
5.心肾阴虚
(1)证候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
(2)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3)方药生地、地骨皮、山药、泽泻、山茱萸、野菊花、连翘、升麻、砂仁、桑寄生。水煎,日1剂。
6.血虚阴亏
(1)证候口舌溃烂多发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2)治则养血益阴,潜降虚火。
(3)方药当归、白芍、生地、淡竹叶、茯苓、丹皮、山栀、柴胡、麦冬、五味子、玄参。水煎,日1剂。
7.虚火上炎
(1)证候口唇、舌、颊部内黏膜有溃疡面,红肿疼痛难进食,说话困难,舌质红,脉弦滑数。
(2)治则去腐、解毒。
(3)方药胆矾。用法:将胆矾涂于溃疡面,不要研成粉,以防过量。
口舌生疮或溃烂、出现局部疼痛的口腔病。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甚至溃疡久不愈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古代文献中,又称此病为口破、口疳、口疡,发生在舌的称舌疡。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口腔溃疡。疮疡皆属于火,但有实火与虚火的区别,如因烟酒不节,或多食肥甘厚味,留滞生热,或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入里化火,或情志郁结,久而化火,多属实火;素体阴虚,热病伤阴,或睡眠不足,长期疲劳而致人身体衰弱。
病因
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可单发或多发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分,有剧烈的自发痛,一般在10天左右可自愈。局部症状比较显著,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发现本病时多在溃疡期,溃疡直径2~3毫米,底浅,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溃疡面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有剧烈的烧灼样痛,遇冷、热、酸、咸等刺激都使疼痛加重,语言、饮食均感困难,持续4~5天后转入愈合期,愈合不留任何瘢痕,但可以反复发作。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发病进唇、颏、舌边缘、牙龈等处出现孤立的圆形成椭圆形成浅层小溃疡,有的同时多处发生。疼痛剧烈似烧灼样。随天气、情绪、劳累等因素可复发。本病可迁延数年,数十年不愈。中医将本病分实火、虚火两型,前者表现:恶寒、发热、头痛、便秘、溲黄、舌苔黄厚干燥,有时伴颌下淋巴结大疼痛,后者可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低热。一些人伴有口燥,咽干、手心烫、失眠、多梦、舌苔剥落等。
鉴别诊断
口腔黏膜溃疡和糜烂虽然都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但临床表现糜烂与浅表溃疡是有区别的。
1.口腔溃疡
由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各种溃疡虽有上皮内或上皮下,浅层或深层,急性或慢性,良性与恶性之分,但都有凹陷性;外形规则,呈圆或椭圆形;边界分明,与周围正常黏膜“经纬分明”。
2.口腔糜烂
临床表现为与正常黏膜表面齐平的充血和糜烂,并无凹陷,上覆渗出性假膜,形状多样,并不规则,与周围正常黏膜间界限不清。其次,两者的病程和预后不一样。溃疡一般病程较短,一旦愈合,就“干脆利落”,浅在的和良性的溃疡愈合后都无瘢痕,但深及肌层的溃疡和恶性口腔溃疡例外。糜烂一般病程较长,反复迁延,而且愈合过程“拖泥带水”,但糜烂一般不留瘢痕。最后两者在显微镜下的表现不一样。溃疡表现为上皮连续性有中断,糜烂比较浅表而无上皮连续性的中断。当溃疡和糜烂不太典型时,鉴别就会有难度,但只要细心观察,一般来说还是可以区别的。这两种病损是可以相互转化或两者同时存在。
辨证施治
1.外感时毒型
(1)证候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
(2)治则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3)方药银花、连翘、藿香、木香、佩兰、茯苓、神曲、枳壳、葛根、白术、代赭石、旋覆花(包煎)。水煎,日1剂。
2.脾胃积热
(1)证候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2)治则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3)方药山栀、黄芩、连翘、大黄、芒硝、薄、黄连、竹叶、甘草。水煎,日1剂。
3.脾肾阳虚
(1)证候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2)治则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3)方药制附片、(先煎30分钟),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苍术。水煎,日1剂。
4.脾胃虚弱
(1)证候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2)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3)方药黄芪、党参、当归、陈皮、柴胡、升麻、藿香、茯苓、白术、甘草。水煎,日1剂。
5.心肾阴虚
(1)证候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
(2)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3)方药生地、地骨皮、山药、泽泻、山茱萸、野菊花、连翘、升麻、砂仁、桑寄生。水煎,日1剂。
6.血虚阴亏
(1)证候口舌溃烂多发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2)治则养血益阴,潜降虚火。
(3)方药当归、白芍、生地、淡竹叶、茯苓、丹皮、山栀、柴胡、麦冬、五味子、玄参。水煎,日1剂。
7.虚火上炎
(1)证候口唇、舌、颊部内黏膜有溃疡面,红肿疼痛难进食,说话困难,舌质红,脉弦滑数。
(2)治则去腐、解毒。
(3)方药胆矾。用法:将胆矾涂于溃疡面,不要研成粉,以防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