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出虚汗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或者一些中老年人来说,他们经常会在夜里出一身的虚汗,醒来之后发现睡衣全部都湿了,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给患者吃一些收敛汗的药物,那么敛汗的中药都有哪些呢?下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敛汗,是指使用具有收敛作用中药治疗出汗过多的方法。
大多是收敛虚汗。出汗有两种类型:气虚自汗和阴虚盗汗,气虚自汗需要用补气敛汗的中药来治疗。
心气虚,运血无力,则肺朝百脉受累,主气失职而气短,故“喘为心气不足”。三药相伍,一补一清一敛,补肺、养心、滋阴,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李东垣以本方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再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虚汗是心的气阴两虚证形成,与思虑太过、年老体衰、罹病日久、烦劳过度或感受外邪有关。肺的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长期咳喘,肺之气阴耗损所致。还可见于外感温热或暑热等热性病过程中,究其成因是由于热耗津伤,汗出太过,甚则导致“气随津脱”。[1][2]
表现
气阴两虚证临床可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辄尤甚,自汗、盗汗,潮热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若气阴两虚由久咳伤肺而致,临床上还可见干咳少痰,动辄喘促。心之气阴两虚者,除一般见症外,还会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胸闷,健忘,脉结代等表现。另外,在热病过程中,由于汗出过多,气随津脱,还可出现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虚脱表现。[1]
诊断
阴虚可至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失去平衡,阴虚而生阳亢,阳亢则生内热。人睡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阴虚之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入夜卫阳人里,营阴失却卫阳之守,随之外越而为盗汗。[3
敛汗,是指使用具有收敛作用中药治疗出汗过多的方法。
大多是收敛虚汗。出汗有两种类型:气虚自汗和阴虚盗汗,气虚自汗需要用补气敛汗的中药来治疗。
心气虚,运血无力,则肺朝百脉受累,主气失职而气短,故“喘为心气不足”。三药相伍,一补一清一敛,补肺、养心、滋阴,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李东垣以本方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再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虚汗是心的气阴两虚证形成,与思虑太过、年老体衰、罹病日久、烦劳过度或感受外邪有关。肺的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长期咳喘,肺之气阴耗损所致。还可见于外感温热或暑热等热性病过程中,究其成因是由于热耗津伤,汗出太过,甚则导致“气随津脱”。[1][2]
表现
气阴两虚证临床可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辄尤甚,自汗、盗汗,潮热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若气阴两虚由久咳伤肺而致,临床上还可见干咳少痰,动辄喘促。心之气阴两虚者,除一般见症外,还会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胸闷,健忘,脉结代等表现。另外,在热病过程中,由于汗出过多,气随津脱,还可出现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虚脱表现。[1]
诊断
阴虚可至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失去平衡,阴虚而生阳亢,阳亢则生内热。人睡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阴虚之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入夜卫阳人里,营阴失却卫阳之守,随之外越而为盗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