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厨房内最常用的一种调料品之一。生姜除了可以做调料品之外,还可以用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生姜性温,人们在风寒感冒的时候,可以喝一些生姜煮的汤来驱寒。女性在姨妈痛的时候也可以喝生姜红糖水来暖宫,生姜还可以用来艾灸,下面来了解一下生姜艾灸怎么操作。
【简介】隔姜灸就是以姜片间隔在皮肤和艾炷之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关于隔姜灸,在古代应用很广,早在明代的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聚泉穴治咳嗽曾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又提到用隔姜灸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亦有关于隔姜灸的记载。
【功效作用】生姜辛温,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
【适应病症】隔姜灸适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证,如呕吐、泄泻、脘腹隐痛、痛经、遗精、阳痿、早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关节酸痛、不孕症等。
【施灸方法】选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着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7.5毫米的姜片(姜片大小可根据所选穴位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然后用三棱针将姜片穿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
施灸时,把所备姜片放在所选的穴位上,上置大或中等艾炷,再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等到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可略略提起姜片,稍停放下再灸,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施灸5~10壮,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既可以防皮肤灼伤,又可以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隔姜灸之适应症:治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神经瘫痪更为适宜,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间日施灸一次,将瘫痪部位的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简介】隔姜灸就是以姜片间隔在皮肤和艾炷之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关于隔姜灸,在古代应用很广,早在明代的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聚泉穴治咳嗽曾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又提到用隔姜灸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亦有关于隔姜灸的记载。
【功效作用】生姜辛温,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
【适应病症】隔姜灸适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证,如呕吐、泄泻、脘腹隐痛、痛经、遗精、阳痿、早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关节酸痛、不孕症等。
【施灸方法】选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着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7.5毫米的姜片(姜片大小可根据所选穴位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然后用三棱针将姜片穿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
施灸时,把所备姜片放在所选的穴位上,上置大或中等艾炷,再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等到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可略略提起姜片,稍停放下再灸,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施灸5~10壮,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既可以防皮肤灼伤,又可以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隔姜灸之适应症:治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神经瘫痪更为适宜,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间日施灸一次,将瘫痪部位的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