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根是一种中药名,作为我国中医传统中药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南、浙江等地区。芦竹根味苦、甘,性寒,具有许多治疗疾病的功效,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牙痛,而且还可以清肺火、生津、除烦、利尿,很适合热病烦渴、虚劳骨蒸、热淋、小便不利的人群服用,不过体虚无热者还需慎用。
一、芦竹根简介
入药部位:根茎。
性味:味苦、甘,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除烦,利尿。
主治:热病烦渴,虚劳骨蒸,吐血,热淋,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熬膏。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体虚无热者慎服。
二、芦竹根的炮制与贮藏
1.炮制方法
鲜芦竹根:取鲜品,除去杂质,洗净,切厚片。
芦竹根:取原药材去杂质,洗净,润软,切成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2.贮藏
芦竹根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鲜芦根埋于湿沙中,临时取用。
三、药理作用
1.降压及解痉作用。
2.抗乙酰胆碱作用。
3.兴奋子宫,释放组织胺。
四、芦竹根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治热病发狂,虚劳骨蒸,淋病,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①《草木便方》:"治风火虫牙疼痛,虚劳骨蒸潮热,头昏目赤。"
②《分类草药性》:"治牙痛,火淋;天行热狂,反胃。"
③《岭南采药录》:"清肺热,食瘟马肉中毒,取根捣自然汁煎服。"
④《四川中药志》:"退火清热。治寒湿化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熬膏。
【注意】《四川中药志》:"体虚无热者慎用。"
【备注】本植物的嫩苗(芦竹笋的功效与作用)及茎秆经烧炙而沥出的液汁(芦竹沥)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五、芦竹根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根茎含N,N-甲基色胺、5-甲氧基-N-甲基色胺、蟾毒色胺、去氢蟾毒色胺、蟾蜍特尼定等多种吲哚衍生物。叶含卅烷、α-香树脂醇乙酸酯、β-香树脂醇乙酸酯、卅烷醇、无羁萜、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花含多种吲哚衍生物禾草碱及其Nb-氧化物、禾草碱甲氢氧化物、N,N-甲基色胺甲氢氧化物、3,3"-双(吲哚甲基)二甲铵氢氧化物、胡颓子碱等。
六、芦竹根禁忌
体虚无热者慎服。
一、芦竹根简介
入药部位:根茎。
性味:味苦、甘,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除烦,利尿。
主治:热病烦渴,虚劳骨蒸,吐血,热淋,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熬膏。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体虚无热者慎服。
二、芦竹根的炮制与贮藏
1.炮制方法
鲜芦竹根:取鲜品,除去杂质,洗净,切厚片。
芦竹根:取原药材去杂质,洗净,润软,切成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2.贮藏
芦竹根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鲜芦根埋于湿沙中,临时取用。
三、药理作用
1.降压及解痉作用。
2.抗乙酰胆碱作用。
3.兴奋子宫,释放组织胺。
四、芦竹根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治热病发狂,虚劳骨蒸,淋病,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①《草木便方》:"治风火虫牙疼痛,虚劳骨蒸潮热,头昏目赤。"
②《分类草药性》:"治牙痛,火淋;天行热狂,反胃。"
③《岭南采药录》:"清肺热,食瘟马肉中毒,取根捣自然汁煎服。"
④《四川中药志》:"退火清热。治寒湿化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熬膏。
【注意】《四川中药志》:"体虚无热者慎用。"
【备注】本植物的嫩苗(芦竹笋的功效与作用)及茎秆经烧炙而沥出的液汁(芦竹沥)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五、芦竹根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根茎含N,N-甲基色胺、5-甲氧基-N-甲基色胺、蟾毒色胺、去氢蟾毒色胺、蟾蜍特尼定等多种吲哚衍生物。叶含卅烷、α-香树脂醇乙酸酯、β-香树脂醇乙酸酯、卅烷醇、无羁萜、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花含多种吲哚衍生物禾草碱及其Nb-氧化物、禾草碱甲氢氧化物、N,N-甲基色胺甲氢氧化物、3,3"-双(吲哚甲基)二甲铵氢氧化物、胡颓子碱等。
六、芦竹根禁忌
体虚无热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