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在注视一个物体或者人的时候,总是不正面直视,而是需要将脑部侧过去,就好像用斜眼看人一般。实际上他们还真的是斜着看,因为都是斜视的患者。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有所理解,那么,人类的眼镜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斜视的症状呢?
原因
斜视眼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出生后才形成的。它与眼部解剖、神经支配、调节与屈光(近视、远视、散光)、视系统功能发育及家族遗传有关。后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因意外或疾病影响眼神经,眼球肌肉疾病等等,都可造成斜视。
危害
斜视眼除了美容上不雅观和丧失″立体感″(立体视觉)的感观外,更由于脑部对斜视眼所接受的影像讯息加以抑制,所以若斜视眼发生在婴儿或儿童时期,大部分都会导致弱视眼的出现。斜视眼导致的弱视严重程度各有不同,有些严重的弱视眼在法律上的定义来看,相当于失明。
分类
隐斜视
眼球仅有偏斜趋向,但能被大脑融合机能所控制,使斜视不出现,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为隐斜视。绝对正位眼很少,约占10%,90%的人有隐斜,多为轻度水平性隐斜而无症状。根据眼位元潜在性偏斜方向分为:内隐斜、外隐斜、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其中内隐斜和外隐斜(两者亦称为水平性隐斜)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少见。其病因可能与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或神经源性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
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原因
斜视眼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出生后才形成的。它与眼部解剖、神经支配、调节与屈光(近视、远视、散光)、视系统功能发育及家族遗传有关。后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因意外或疾病影响眼神经,眼球肌肉疾病等等,都可造成斜视。
危害
斜视眼除了美容上不雅观和丧失″立体感″(立体视觉)的感观外,更由于脑部对斜视眼所接受的影像讯息加以抑制,所以若斜视眼发生在婴儿或儿童时期,大部分都会导致弱视眼的出现。斜视眼导致的弱视严重程度各有不同,有些严重的弱视眼在法律上的定义来看,相当于失明。
分类
隐斜视
眼球仅有偏斜趋向,但能被大脑融合机能所控制,使斜视不出现,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为隐斜视。绝对正位眼很少,约占10%,90%的人有隐斜,多为轻度水平性隐斜而无症状。根据眼位元潜在性偏斜方向分为:内隐斜、外隐斜、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其中内隐斜和外隐斜(两者亦称为水平性隐斜)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少见。其病因可能与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或神经源性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
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