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生活当中经常容易被细菌感染,比如有的人是因为细菌太多或者没有及时的治疗,才会出现一些细菌方面的问题,得了疾病也是需要控制的,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会有问题。
基因控制
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
以单一耐药性为主,较稳定.发生耐药性变异的是群体中的全部细菌。
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特点:
(1)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
(2)以多重耐药性常见;
(3)易因丢失质粒成为敏感株;
(4)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产生机制
一,钝化酶的产生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1.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此酶,可特异的打开药物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分为四类:(见教科书P131表9-2)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通过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腺苷转移酶的作用,使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活性.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相似,故有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该酶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
4.甲基化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质粒产生,使50S亚基中的23SrRNA上的嘌呤甲基化,产生对红霉素的耐药性.
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1.链霉素结合部位是30S亚基上的S12蛋白,若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链霉素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2.红霉素靶部位是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使L4或L12蛋白构型改变,便会出现对红霉素的耐药性.
3.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基因,当其突变时,就产生了耐药性.
基因控制
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
以单一耐药性为主,较稳定.发生耐药性变异的是群体中的全部细菌。
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特点:
(1)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
(2)以多重耐药性常见;
(3)易因丢失质粒成为敏感株;
(4)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产生机制
一,钝化酶的产生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1.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此酶,可特异的打开药物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分为四类:(见教科书P131表9-2)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通过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腺苷转移酶的作用,使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活性.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相似,故有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该酶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
4.甲基化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质粒产生,使50S亚基中的23SrRNA上的嘌呤甲基化,产生对红霉素的耐药性.
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1.链霉素结合部位是30S亚基上的S12蛋白,若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链霉素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2.红霉素靶部位是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使L4或L12蛋白构型改变,便会出现对红霉素的耐药性.
3.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基因,当其突变时,就产生了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