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吃很多食物,有的时候吃的食物可能放的时间太久了,所以会变质,当人吃了这类的食物之后,就会有腹泻的症状出现,严重的时候可能上吐下泻。因此很多人认为吐与拉往往会同时出现,单独出现肯定是不正常的。那么问题来了,只吐不拉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病后体虚
脾胃素虚,或病后体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1、脾胃气虚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2、脾胃阳虚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3、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病后体虚
脾胃素虚,或病后体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1、脾胃气虚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2、脾胃阳虚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3、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