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而言,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父母最为头疼的问题,其实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过大的期望,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至少是一个正直善良、有道德心的良好市民。因此当父母发现小孩子存在着拿别人东西的现象时,都感到十分的失望,这个时候,过于的苛责是非常错误的方法,需要了解清楚,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再进行思想教育。
1
孩子之所以“拿”,是因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三个因素:
第一、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他觉得这个玩具他没有玩过,所以渴望得到,想占为己有;
第二、父母说话不算话,违背承诺,导致孩子长期得不到满足,只能在外获取;
第三、孩子觉得偷拿别人的东西很刺激,反正只要自己不说,别人肯定不知道。
突然想起在我幼小的时候,因为答应了好朋友请他们吃好东西。后来,问爸妈申请零用钱他们没同意。去邻居家找她玩,无意间发现了桌柜上的10元钱。于是私拿了去小超市买了一堆的小零食,请好朋友吃。
最后东窗事发,被父母没完没了的责备和打骂,身边的好朋友也渐渐疏远。对这件事我印象深刻,也非常惭愧。
当孩子有这种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时,家长不要直接训斥和打骂。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不说,也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甚至会让孩子有仇恨和自卑心理。
在幼年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有过偷拿别人东西的经历和习惯。他们并不清楚偷窃是卑劣,不正当行为。生活中家长要信任孩子,千万不可怀疑孩子的人格。正确引导和教育,才能让孩子改掉坏习惯。
2
多点理性,保持良好的心态,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有个朋友莉莉,她也和我分享了小时候的一件事。他们家的亲戚开了一个小超市,小时候她经常会去玩。每次去,她都会偷偷拿一些小零食带回家。
她以为,亲戚并不知道她偷拿了东西。于是每次去都会偷拿,拿笔、拿本子、拿各种各样的东西。趁着四周没人的时候,她将东西藏好,装得非常淡定,像足了一个小偷。
他们家亲戚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觉得如果再不出来管,继续纵容和无视会毁了孩子。于是亲戚趁着他们两个人在的时候,语重心长得给她讲了个小时候的故事:
在7岁左右的时候,她非常想要买一件新年衣服。有一天,去店里闲逛,她发现店员都在忙。趁着四周没人的时候,她偷偷拿了一件衣服跑出了店里。当时她心里非常害怕,有一种犯罪的感觉。
她很犹豫,万一被发现别人追上来怎么办?如果别人不肯原谅,报警了,警察来抓我又该怎么办?越想心里她越不安,她怪自己,干嘛为了一件衣服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偷,会不会太不值得了?
莉莉恍然大悟,听出了亲戚话里的意思。她满脸通红,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她主动地承认了错误,说以后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简单的一个小故事,没有任何的训斥和指责,却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敢承认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更合理,更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学习。建议家长在这方面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3
通过调研,也了解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A、严厉惩罚型:有的父母一旦发现自己孩子偷拿东西不是打就是骂,觉得孩子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必须严厉得惩治,打到他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
B、毫不介意型: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偷拿东西肯定不是故意的,帮着孩子找理由,孩子还小嘛,无所谓的处理方式,也不教育,让事情不了了之。
C、耐心教导型:有的父母会跟孩子说清楚偷拿别人东西是非常可耻的行为,必须还回去,主动承认错误。耐心的教育更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当发现孩子有偷拿行为时,家长怎么教育会更好呢?
1、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帮孩子树立规则
一些家长如果觉得只有打才能让孩子记住教训的话,也可以做一次惩罚。当然,只针对平时那些舍不得打骂,把孩子培养成嚣张跋扈的父母。偶尔打一次,而且打得狠一点这样才能让孩子记住。并且要给他树立“规矩”,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有必要,但在外要维护好孩子的自尊,不要随便打骂,否则引起孩子反感和排斥。当然,我是不支持暴力教育的,我觉得这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建议家长还是多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
2、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让他认知对错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觉得孩子太小,就不以为然。长期如此孩子长大后会养成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发现问题家长要及时处理,让孩子认识对错。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必须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可以。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改正坏习惯。
3、多点耐心帮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千万不要鄙视孩子。控制情绪,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另外,家长也鼓励孩子及时归还,主动道歉。
如果孩子没有勇气归还,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物归原主。事后,也要严格监督,多点耐心教育。让孩子知道偷拿行为是不可取的,平时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1
孩子之所以“拿”,是因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三个因素:
第一、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他觉得这个玩具他没有玩过,所以渴望得到,想占为己有;
第二、父母说话不算话,违背承诺,导致孩子长期得不到满足,只能在外获取;
第三、孩子觉得偷拿别人的东西很刺激,反正只要自己不说,别人肯定不知道。
突然想起在我幼小的时候,因为答应了好朋友请他们吃好东西。后来,问爸妈申请零用钱他们没同意。去邻居家找她玩,无意间发现了桌柜上的10元钱。于是私拿了去小超市买了一堆的小零食,请好朋友吃。
最后东窗事发,被父母没完没了的责备和打骂,身边的好朋友也渐渐疏远。对这件事我印象深刻,也非常惭愧。
当孩子有这种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时,家长不要直接训斥和打骂。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不说,也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甚至会让孩子有仇恨和自卑心理。
在幼年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有过偷拿别人东西的经历和习惯。他们并不清楚偷窃是卑劣,不正当行为。生活中家长要信任孩子,千万不可怀疑孩子的人格。正确引导和教育,才能让孩子改掉坏习惯。
2
多点理性,保持良好的心态,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有个朋友莉莉,她也和我分享了小时候的一件事。他们家的亲戚开了一个小超市,小时候她经常会去玩。每次去,她都会偷偷拿一些小零食带回家。
她以为,亲戚并不知道她偷拿了东西。于是每次去都会偷拿,拿笔、拿本子、拿各种各样的东西。趁着四周没人的时候,她将东西藏好,装得非常淡定,像足了一个小偷。
他们家亲戚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觉得如果再不出来管,继续纵容和无视会毁了孩子。于是亲戚趁着他们两个人在的时候,语重心长得给她讲了个小时候的故事:
在7岁左右的时候,她非常想要买一件新年衣服。有一天,去店里闲逛,她发现店员都在忙。趁着四周没人的时候,她偷偷拿了一件衣服跑出了店里。当时她心里非常害怕,有一种犯罪的感觉。
她很犹豫,万一被发现别人追上来怎么办?如果别人不肯原谅,报警了,警察来抓我又该怎么办?越想心里她越不安,她怪自己,干嘛为了一件衣服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偷,会不会太不值得了?
莉莉恍然大悟,听出了亲戚话里的意思。她满脸通红,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她主动地承认了错误,说以后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简单的一个小故事,没有任何的训斥和指责,却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敢承认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更合理,更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学习。建议家长在这方面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3
通过调研,也了解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A、严厉惩罚型:有的父母一旦发现自己孩子偷拿东西不是打就是骂,觉得孩子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必须严厉得惩治,打到他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
B、毫不介意型: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偷拿东西肯定不是故意的,帮着孩子找理由,孩子还小嘛,无所谓的处理方式,也不教育,让事情不了了之。
C、耐心教导型:有的父母会跟孩子说清楚偷拿别人东西是非常可耻的行为,必须还回去,主动承认错误。耐心的教育更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当发现孩子有偷拿行为时,家长怎么教育会更好呢?
1、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帮孩子树立规则
一些家长如果觉得只有打才能让孩子记住教训的话,也可以做一次惩罚。当然,只针对平时那些舍不得打骂,把孩子培养成嚣张跋扈的父母。偶尔打一次,而且打得狠一点这样才能让孩子记住。并且要给他树立“规矩”,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有必要,但在外要维护好孩子的自尊,不要随便打骂,否则引起孩子反感和排斥。当然,我是不支持暴力教育的,我觉得这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建议家长还是多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
2、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让他认知对错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觉得孩子太小,就不以为然。长期如此孩子长大后会养成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发现问题家长要及时处理,让孩子认识对错。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必须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可以。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改正坏习惯。
3、多点耐心帮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千万不要鄙视孩子。控制情绪,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另外,家长也鼓励孩子及时归还,主动道歉。
如果孩子没有勇气归还,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物归原主。事后,也要严格监督,多点耐心教育。让孩子知道偷拿行为是不可取的,平时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