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疫苗是冬季的高发病,一般经常会在11到12个月份开始发作,12年的2到5月份之间是高峰期,在发病期间危害性很大,严重的可能会引起高烧,头痛,甚至出现喷射性的呕吐,还有可能会引发败血症的问题,所以流脑疫苗就在平时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能阻止这方面的问题,那究竟这种疫苗是不是灭活疫苗,需要大家看一看相关的介绍。
基本介绍
流脑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有效手段。
预防疾病
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者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也可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淤血、瘀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在5%~10%。
种类规格
A群流脑疫苗:本疫苗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自流脑疫苗使用后,对控制、降低流脑的流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基本控制了流行。为基础免疫接种流脑疫苗时必须使用的疫苗。规格为每安瓿300μg多糖,每人用剂量含30μg。A+C群流脑疫苗:本疫苗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A群及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A+C群流脑疫苗一般用于2周岁以后的儿童或成人,2岁以下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不得使用A+C群流脑疫苗。规格为每安瓿/小瓶100μg(1人用剂量),含A群及C群多糖各50μg。
历史发展
1966年中国开始研制流脑菌体疫苗,由于接种针次多,反应大且效果不好,继而改为液体培养。1969年试图研究无毒活疫苗,但未获成功。1972年开始研制提纯疫苗,但纯度差未广泛使用。同年,开始研究A群流脑多糖疫苗。1979年中国已经能生产符合1976年WHO要求的疫苗,1980年卫生部批准正式生产。2001年A+C群流脑多糖疫苗获得生产批准。目前这两种疫苗广泛使用。
基本介绍
流脑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有效手段。
预防疾病
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者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也可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淤血、瘀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在5%~10%。
种类规格
A群流脑疫苗:本疫苗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自流脑疫苗使用后,对控制、降低流脑的流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基本控制了流行。为基础免疫接种流脑疫苗时必须使用的疫苗。规格为每安瓿300μg多糖,每人用剂量含30μg。A+C群流脑疫苗:本疫苗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A群及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A+C群流脑疫苗一般用于2周岁以后的儿童或成人,2岁以下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不得使用A+C群流脑疫苗。规格为每安瓿/小瓶100μg(1人用剂量),含A群及C群多糖各50μg。
历史发展
1966年中国开始研制流脑菌体疫苗,由于接种针次多,反应大且效果不好,继而改为液体培养。1969年试图研究无毒活疫苗,但未获成功。1972年开始研制提纯疫苗,但纯度差未广泛使用。同年,开始研究A群流脑多糖疫苗。1979年中国已经能生产符合1976年WHO要求的疫苗,1980年卫生部批准正式生产。2001年A+C群流脑多糖疫苗获得生产批准。目前这两种疫苗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