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去医院检查肠道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叫做肠镜,肠镜是通过镜子反射的方法检查肠道,它能够反映出人们肠道的各种问题,有些人在做完肠镜之后发现肠道里面出现一个小小的息肉,如果是良性的息肉就代表影响不是很大,如果是恶性的息肉就可能是结肠癌的预兆。那么肠镜检查出一个小息肉是结肠癌吗?
1、息肉是怎样一种存在?
息肉,指的是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大肠息肉,就是大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通俗点说,就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大肠息肉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40%,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从地理角度看,北美、西欧多见,南亚少见。
大肠息肉的发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从现有研究结果看,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者大肠息肉发生率较高。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者,由于免疫功能损害、基因突变等原因,大肠息肉发生率较高。
2、长了大肠息肉,就离大肠癌不远了吗?
大肠息肉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或大便习惯改变,大便中可能混有血丝,甚至出现鲜血便。息肉较大的患者可以出现腹泻。这些症状没有什么特异性,多数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或检查其他肠道疾病时意外发现大肠息肉。
目前大肠息肉的诊断主要靠结肠镜检查和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但较小的息肉仍有漏诊的可能。从结肠镜下看,息肉就是一个肉疙瘩,而息肉是否有癌变危险,是和组织学分型以及息肉大小息息相关的。
大肠息肉的分类
大肠息肉从组织学上分类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主要是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有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性息肉。
从概率上说,最常见的是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从危险程度上说,炎症性及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恶变,错构瘤性息肉恶变率极低,腺瘤性息肉的恶变概率最高,是学术界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长期便秘等因素有关。而腺瘤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腺瘤的癌变率和组织学分型、瘤体大小和上皮异型增生有关。管状腺瘤癌变率最低,混合性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
腺瘤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小于0.5公分的,癌变率小于1‰;1公分以内的,癌变率大概是1%;1到2公分的,癌变率就达到10%;大于2公分的,癌变率高达30%-50%。
轻度上皮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低,重度上皮异型增生的,癌变率可以接近30%。
3、如何防止息肉可怕地癌变呢?
对于常见的两种息肉来说,炎症性息肉相对安全,小的炎症性息肉甚至有可能会自行消失,但炎症性息肉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也有可能向腺瘤进展。而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也不可能用药物将它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任其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就会增高。
因此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予内镜下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治疗息肉常用手段是电凝电切、氩气刀等,根据息肉大小部位形态等,操作难度和手术风险不一。风险主要是出血、肠道穿孔、不能完全切除、心脑血管意外等。对于不能内镜下摘除或穿孔风险较大以及已经癌变的息肉应手术治疗。
发现息肉以后,即使是进行了成功的切除,也不能避免其复发。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息肉,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复查肠镜。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须每年检查一次肠镜,如果连续3年未见异常,说明复发概率不高,可以改为5年左右复查一次。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由于复发和癌变的风险都较高,就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和复查。
1、息肉是怎样一种存在?
息肉,指的是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大肠息肉,就是大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通俗点说,就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大肠息肉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40%,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从地理角度看,北美、西欧多见,南亚少见。
大肠息肉的发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从现有研究结果看,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者大肠息肉发生率较高。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者,由于免疫功能损害、基因突变等原因,大肠息肉发生率较高。
2、长了大肠息肉,就离大肠癌不远了吗?
大肠息肉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或大便习惯改变,大便中可能混有血丝,甚至出现鲜血便。息肉较大的患者可以出现腹泻。这些症状没有什么特异性,多数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或检查其他肠道疾病时意外发现大肠息肉。
目前大肠息肉的诊断主要靠结肠镜检查和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但较小的息肉仍有漏诊的可能。从结肠镜下看,息肉就是一个肉疙瘩,而息肉是否有癌变危险,是和组织学分型以及息肉大小息息相关的。
大肠息肉的分类
大肠息肉从组织学上分类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主要是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有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性息肉。
从概率上说,最常见的是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从危险程度上说,炎症性及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恶变,错构瘤性息肉恶变率极低,腺瘤性息肉的恶变概率最高,是学术界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长期便秘等因素有关。而腺瘤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腺瘤的癌变率和组织学分型、瘤体大小和上皮异型增生有关。管状腺瘤癌变率最低,混合性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
腺瘤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小于0.5公分的,癌变率小于1‰;1公分以内的,癌变率大概是1%;1到2公分的,癌变率就达到10%;大于2公分的,癌变率高达30%-50%。
轻度上皮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低,重度上皮异型增生的,癌变率可以接近30%。
3、如何防止息肉可怕地癌变呢?
对于常见的两种息肉来说,炎症性息肉相对安全,小的炎症性息肉甚至有可能会自行消失,但炎症性息肉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也有可能向腺瘤进展。而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也不可能用药物将它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任其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就会增高。
因此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予内镜下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治疗息肉常用手段是电凝电切、氩气刀等,根据息肉大小部位形态等,操作难度和手术风险不一。风险主要是出血、肠道穿孔、不能完全切除、心脑血管意外等。对于不能内镜下摘除或穿孔风险较大以及已经癌变的息肉应手术治疗。
发现息肉以后,即使是进行了成功的切除,也不能避免其复发。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息肉,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复查肠镜。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须每年检查一次肠镜,如果连续3年未见异常,说明复发概率不高,可以改为5年左右复查一次。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由于复发和癌变的风险都较高,就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