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失运是中医领域的一种症状。表现为患者脾脏不适,而且经常表现在胃肠道疾病,很多患者食欲不振,没有精神,每天总是昏昏沉沉,没有生活的欲望,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去中医科进行调理诊治。医生一般可以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中药配伍。那么,脾虚失运的症状有哪些?
1、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
2、脾虚泄泻
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临床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其脉多虚濡或沉缓、细弱。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所致,治以温运健脾为主。
3、脾虚身肿
指因脾虚所致之身肿。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脾虚身肿往往有常肿常退的特点。《症因脉治》卷三。秦景明谓:“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经凝窒而肿证作矣。”脉多濡弱,或有弦数、浮大意。治当健脾温中。
4、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
5、脾虚腹胀
因脾虚饮食难以运化,中气痞窒而引致之腹胀。《症因脉治》:“脾虚腹胀之证,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治宜健脾消胀。
6、脾虚多涎
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7、脾虚自汗
自汗而兼见脾虚证者。《证治汇补·汗病章》:“脾虚自汗,倦怠少食。”。
1、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
2、脾虚泄泻
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临床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其脉多虚濡或沉缓、细弱。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所致,治以温运健脾为主。
3、脾虚身肿
指因脾虚所致之身肿。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脾虚身肿往往有常肿常退的特点。《症因脉治》卷三。秦景明谓:“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经凝窒而肿证作矣。”脉多濡弱,或有弦数、浮大意。治当健脾温中。
4、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
5、脾虚腹胀
因脾虚饮食难以运化,中气痞窒而引致之腹胀。《症因脉治》:“脾虚腹胀之证,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治宜健脾消胀。
6、脾虚多涎
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7、脾虚自汗
自汗而兼见脾虚证者。《证治汇补·汗病章》:“脾虚自汗,倦怠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