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一种检查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采用B超的方法,检查血细胞的形态的通过抽血的方法将血细胞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所以血细胞的形态的检查方式是比较精细的,需要患者配合医生检查。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去检查血细胞的形态吧。
红细胞形态检查是通过血涂片染色后对血片中的红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常见的红细胞异常主要表现在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性及包涵体等几个方面。
参考范围
瑞氏染色血涂片显示成熟红细胞形态呈双凹盘形,少数呈椭圆形。细胞大小相似,直径6~9μm,平均为7.5μ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
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致使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学改变,包括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
1.大小不一
(1)小红细胞:直径<6μm,病理情况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贫血等。
(2)大红细胞:直径>10μ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3)巨红细胞:直径>15μm,见于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4)红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中度以上的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形态异常
(1)球形细胞:直径2μm,>20%有诊断价值,主要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椭圆形细胞:椭圆形或长圆形,>25%有诊断价值,常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偶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
(3)靶形细胞:红细胞中央部染色较深,其外周苍白,而细胞外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也同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术后。
(4)口形细胞: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诊断价值,常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也见于乙醇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患者等。
(5)镰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月牙形。见于含异常血红蛋白S的红细胞。
(6)棘形细胞: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和形状不一,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脾切除术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7)新月形细胞: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某些溶血性贫血。
(8)泪滴形细胞:形如泪滴,系骨髓纤维化的特点之一,亦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9)缗钱状形成:红细胞相互串联,似缗钱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10)裂红细胞: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睥功能亢进、骨髓纤维化、严重烧伤、体外循环后、肾功能不全等。
(11)红细胞形态不整:出现不规则的奇异形状,如豆状、梨形、蝌蚪状、麦粒状和棍棒形等,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红细胞破坏,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扳减少性紫癜等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有核红细胞: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臣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增生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肿瘤、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脾切除术后。
3.染色异常
(1)正常色素性红细胞:除见于正常人外,可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病性贫血等。
(2)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苍白区扩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3)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小时,整个红细胞着色较深,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4)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未成熟,尚存嗜碱性物质,如末梢血中大量出现,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溶血性贫血。
(5)嗜碱性红细胞: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
(6)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4.结构异常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汞、银、铋等金属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时,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的筛选指标,还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或有紊乱现象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骨髓纤维化等。
(2)豪焦小体: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巨幼细胞性贫血。
(3)卡波环: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或脾切除术后。
(4)寄生虫:当感染疟原虫、微丝蚴、杜利什曼原虫时,可见红细胞胞质内出现相应的病原体。
红细胞形态检查是通过血涂片染色后对血片中的红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常见的红细胞异常主要表现在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性及包涵体等几个方面。
参考范围
瑞氏染色血涂片显示成熟红细胞形态呈双凹盘形,少数呈椭圆形。细胞大小相似,直径6~9μm,平均为7.5μ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
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致使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学改变,包括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
1.大小不一
(1)小红细胞:直径<6μm,病理情况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贫血等。
(2)大红细胞:直径>10μ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3)巨红细胞:直径>15μm,见于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4)红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中度以上的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形态异常
(1)球形细胞:直径2μm,>20%有诊断价值,主要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椭圆形细胞:椭圆形或长圆形,>25%有诊断价值,常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偶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
(3)靶形细胞:红细胞中央部染色较深,其外周苍白,而细胞外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也同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术后。
(4)口形细胞: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诊断价值,常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也见于乙醇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患者等。
(5)镰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月牙形。见于含异常血红蛋白S的红细胞。
(6)棘形细胞: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和形状不一,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脾切除术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7)新月形细胞: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某些溶血性贫血。
(8)泪滴形细胞:形如泪滴,系骨髓纤维化的特点之一,亦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9)缗钱状形成:红细胞相互串联,似缗钱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10)裂红细胞: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睥功能亢进、骨髓纤维化、严重烧伤、体外循环后、肾功能不全等。
(11)红细胞形态不整:出现不规则的奇异形状,如豆状、梨形、蝌蚪状、麦粒状和棍棒形等,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红细胞破坏,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扳减少性紫癜等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有核红细胞: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臣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增生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肿瘤、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脾切除术后。
3.染色异常
(1)正常色素性红细胞:除见于正常人外,可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病性贫血等。
(2)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苍白区扩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3)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小时,整个红细胞着色较深,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4)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未成熟,尚存嗜碱性物质,如末梢血中大量出现,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溶血性贫血。
(5)嗜碱性红细胞: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
(6)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4.结构异常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汞、银、铋等金属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时,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的筛选指标,还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或有紊乱现象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骨髓纤维化等。
(2)豪焦小体: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巨幼细胞性贫血。
(3)卡波环: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或脾切除术后。
(4)寄生虫:当感染疟原虫、微丝蚴、杜利什曼原虫时,可见红细胞胞质内出现相应的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