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中于在治病的时候更加讲究的是针灸和拔罐,而且不管是针灸还是拔罐,都需要了解患者身体上的各个经脉,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大腿上面,有很多人都会在这个位置拔罐,因为这个位置上有很多穴位能够治疗很多疾病,那么大腿正面是什么经络呢?
腿上共有六条经络。分别为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肾经、脾经和肝经在腿内侧,胃经、胆经在腿外侧,膀胱经在后侧。简单来说就是三阳在腿的外侧,三阴在腿的内侧。
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外文名KidneyChannelofFoot-Shaoyin,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3、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4、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5、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为丘墟穴,络穴为光明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质介于阴阳明之间。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6、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腿上共有六条经络。分别为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肾经、脾经和肝经在腿内侧,胃经、胆经在腿外侧,膀胱经在后侧。简单来说就是三阳在腿的外侧,三阴在腿的内侧。
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外文名KidneyChannelofFoot-Shaoyin,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3、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4、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5、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为丘墟穴,络穴为光明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质介于阴阳明之间。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6、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