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低烧这是指的人体体温处于37.4℃但38℃之间并且低烧时间持续了两个星期以上的一种情况,出现有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并且大多数是由于感染了一些病毒从而导致的。出现有这种情况对于人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需要人们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疗以防引起有更加严重的情况,那么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功能性低热怎么治疗。
功能性低热是指小儿体温在37.4℃~38℃之间,并持续2周以上。导致小儿长期低热的疾病很多,概括起来有器质性疾病所致或功能失调所致两大类。在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低热中,以慢性感染最为常见,如小儿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鼻窦炎、某些寄生虫病等。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热,治疗时应针对感染的病原体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导致长期低热,如小儿贫血、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这些非感染原因的低热,应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引起低热的原发病。
病因分析
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此类低热包括原发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夏季热以及感染后低热。诊断功能性低热时,必须完全排除器质性疾病,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观察,然后才可确定,切不可未经任何检查即做出盲目诊断。
中医疗法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使用中医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阳虚低热
自觉发热而体温多不高,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也可兼见面色晄白,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舌质多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多沉细无力或浮大无力。宜用温阳补肾,引火归元之法。
阴虚低热
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
血虚低热
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
气虚低热
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宜用甘温退热法,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夏季低热
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
功能性低热是指小儿体温在37.4℃~38℃之间,并持续2周以上。导致小儿长期低热的疾病很多,概括起来有器质性疾病所致或功能失调所致两大类。在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低热中,以慢性感染最为常见,如小儿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鼻窦炎、某些寄生虫病等。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热,治疗时应针对感染的病原体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导致长期低热,如小儿贫血、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这些非感染原因的低热,应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引起低热的原发病。
病因分析
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此类低热包括原发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夏季热以及感染后低热。诊断功能性低热时,必须完全排除器质性疾病,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观察,然后才可确定,切不可未经任何检查即做出盲目诊断。
中医疗法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使用中医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阳虚低热
自觉发热而体温多不高,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也可兼见面色晄白,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舌质多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多沉细无力或浮大无力。宜用温阳补肾,引火归元之法。
阴虚低热
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
血虚低热
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
气虚低热
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宜用甘温退热法,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夏季低热
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