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的西药技术越来越发达,需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药品,但是为了自身健康考虑,不少人在换了一些慢性疾病之后,还是会选择喝中药来慢慢调理自己的身体。中药主要是使用中药材治疗人体疾病的,所以在喝中药之前需要煎中药。使用中药材熬出来的中药水喝多少合适呢?
中药服用事项
1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决定。
病在上焦(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易吸收。所谓空腹服指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1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可提高杀虫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药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时间,以利发汗。
2.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有特殊治疗情况应按特殊服法。
服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
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
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
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
3.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每次服用150毫升为宜。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岁~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岁~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岁~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用成人药量。
4.次数
汤剂一般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每日服3次~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次~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中药服用事项
1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决定。
病在上焦(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易吸收。所谓空腹服指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1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可提高杀虫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药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时间,以利发汗。
2.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有特殊治疗情况应按特殊服法。
服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
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
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
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
3.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每次服用150毫升为宜。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岁~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岁~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岁~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用成人药量。
4.次数
汤剂一般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每日服3次~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次~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