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肠气是在小孩子当中保暖常见的一种现象,当小孩子出现盘肠气的时候会感觉到比较明显的肚子痛休息,同时还伴有肚子胀,脸色发白,手脚发凉和发热等现象,如果孩子还比较小不会表达的时候会表现出严重的哭闹现象,在这样时候家长要及时的带小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和进行治疗。
盘肠气的症状
寒凝肠胃型盘肠气痛。
证见阵发腹痛,曲腰啼哭,腹软喜温喜按,得热痛减,口唇色青,面色苍白,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治宜温中散寒,方用良附丸。
乳食积滞型盘肠气痛。
证见腹部绞痛,腹胀拒按,不思乳食,面色苍黄,吐乳酸馊,大便腐臭,舌苔厚腻。治宜行气导滞,方用保和丸等。
治疗方法
1.寒凝气滞治则:温中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木香肉桂逐寒方加减。
加减:寒甚痛剧,加制川乌3克(先煎)、延胡索6-10克;腹部喜温热,加吴萸1.5-3克、小茴香1.5-3克;舌苔白腻,加厚朴3-6克、姜半夏3-6克。
主方分析:良附丸为温中祛寒,行气止痛之方,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而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木香肉桂逐寒方为一张经验方,方中木香、肉桂、乌药、生姜温中理气止痛,砂仁理气,白芍缓急,茯苓健脾化湿。
处方举例:
高良姜3-6克香附3-6克木香1.5-3克乌药3-6克白芍3-6克延胡索3-6克肉桂1.5-3克陈皮1.5-3克砂仁1.5-3克(后下)甘草l.5-3克。
2.乳食内积治则:行气导滞。
主方:香砂平胃散加减。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5-3克(后下)、权实3-6克;腹部胀满,加木香1.5-3克、青皮1.5-3克;舌苔黄腻,加黄连0.9-1.5克、山栀3-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理气燥湿之方。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脾燥湿,香附、砂仁理气止痛,神曲、山碴、麦芽消食导滞,枳壳宽中理气,白芍缓急止痛。
处方举例:
香附3-6克砂仁1.5-3克(后下)苍术3-6克厚朴3-6克陈皮1.5-3克神曲3-6克山楂3-6克白芍3-6克枳壳1.5-3克谷麦芽各3-6克由于本病发病年龄以婴儿最多,故以上用药剂量均按婴幼儿年龄要求处方,用量偏小。
中成药
l.良附丸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用于寒凝气滞。
2.木香顺气丸每日2次,每次3-6克吞服。
用于乳食内积。
盘肠气的症状
寒凝肠胃型盘肠气痛。
证见阵发腹痛,曲腰啼哭,腹软喜温喜按,得热痛减,口唇色青,面色苍白,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治宜温中散寒,方用良附丸。
乳食积滞型盘肠气痛。
证见腹部绞痛,腹胀拒按,不思乳食,面色苍黄,吐乳酸馊,大便腐臭,舌苔厚腻。治宜行气导滞,方用保和丸等。
治疗方法
1.寒凝气滞治则:温中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木香肉桂逐寒方加减。
加减:寒甚痛剧,加制川乌3克(先煎)、延胡索6-10克;腹部喜温热,加吴萸1.5-3克、小茴香1.5-3克;舌苔白腻,加厚朴3-6克、姜半夏3-6克。
主方分析:良附丸为温中祛寒,行气止痛之方,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而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木香肉桂逐寒方为一张经验方,方中木香、肉桂、乌药、生姜温中理气止痛,砂仁理气,白芍缓急,茯苓健脾化湿。
处方举例:
高良姜3-6克香附3-6克木香1.5-3克乌药3-6克白芍3-6克延胡索3-6克肉桂1.5-3克陈皮1.5-3克砂仁1.5-3克(后下)甘草l.5-3克。
2.乳食内积治则:行气导滞。
主方:香砂平胃散加减。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5-3克(后下)、权实3-6克;腹部胀满,加木香1.5-3克、青皮1.5-3克;舌苔黄腻,加黄连0.9-1.5克、山栀3-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理气燥湿之方。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脾燥湿,香附、砂仁理气止痛,神曲、山碴、麦芽消食导滞,枳壳宽中理气,白芍缓急止痛。
处方举例:
香附3-6克砂仁1.5-3克(后下)苍术3-6克厚朴3-6克陈皮1.5-3克神曲3-6克山楂3-6克白芍3-6克枳壳1.5-3克谷麦芽各3-6克由于本病发病年龄以婴儿最多,故以上用药剂量均按婴幼儿年龄要求处方,用量偏小。
中成药
l.良附丸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用于寒凝气滞。
2.木香顺气丸每日2次,每次3-6克吞服。
用于乳食内积。